-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晏子春秋》看晏子国家财富观
从《晏子春秋》看晏子国家财富观收稿日期:2012-01-06
作者简介:韦春喜(1976-),男,山东苍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文学博士,北京,100732。
摘要:国家财富观是晏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财富的获取方面,他反对过分聚敛,提出“取下节”思想,主张适度使用人力资源,合理适时开发自然资源,反对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在用财理念上,反对奢侈,注重节俭;尊重民意,提倡财以利民;注重功效,以国事大小、利益轻重作为对用财目标、重点进行选择的依据。其分配理念从“幅利论”思想出发,反对藏财,提出了“权有无,均贫富”的思想理念和国家财富分配原则,国家财富分配应向下层民众倾斜,特别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从本质上讲,其国家财富观是道德伦理型财富观,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越本阶级与时代局限,在人道主义和民本哲学思想指导下,表现出对弱者生存权利的关注和对强者权利意志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科学色彩。
关键词:晏子;《晏子春秋》;国家财富观
中图分类号:B2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98-05
财富观是先秦经济、文化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在先秦诸子的相关著述、言论中有鲜明表达与体现。在当时的条件下,财富的占有主要集中于国家与个人手中,因此先秦诸子也相应地形成了国家与个人财富观。其中,春秋时,齐国杰出的政治家晏子的国家与个人财富观是很值得关注的。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学界对晏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生平考证、政治思想等的论述,而对其财富观尤其是国家财富观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就其国家财富观略作探讨。
晏子( ? -前500 年),名婴,谥平仲,莱州夷维(今山东高密县) 人,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前后从政五十余年,“三世显名于诸侯”[1],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齐国的执政大臣,他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出发,在处理齐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国家财富观。由于其言论主要保存于《晏子春秋》,基于此,本文着重以这一典籍作为文本对象分析其国家财富观。
一、国家财富的获取理念
一般认为国家财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总和。[2]这是一个现代学术概念。就春秋时期而言,国家财富应当是一个国家所拥有、支配的物质财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的总和。它是维护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必要基础与因素。如何去获取财富对国家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春秋时期,国家财富的获取主要依靠田赋、关市之征以及盐铁国家专卖等。此时,诸侯国为了争霸或维护统治者的经济利益,纷纷加重对农工商阶层的剥削。这在齐国有充分反映。《左传·昭公三年》载:“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3]《昭公二十年》载:“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4]可见当时齐国对田赋、关市等的赋敛、剥削是很严重的。对此,晏子非常反对,认为“重敛于民”(《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本文所用版本为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凡此书引文,以下只标篇名),“藉敛殚百姓”(《内篇问上》),会导致百姓过度贫穷,加重公室与百姓间的阶级矛盾,致使“怨聚于百姓”(《内篇谏下》)。认识到这点后,晏子提出了自己的国家财富获取观。他在回答齐景公“贤君之治国若何”的问题时,认为贤君治国表现在四个方面:“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内篇问上》)。在此,他提出了“取下节”的国家财富获取观。另外,他所说的“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同上)、“俭于藉敛”(同上)、“节取于民”(同上),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取下节”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晏子以前,人们对国家应采取何种方式获取财富已有一定的认识。《国语·周语中》载:“王(按:指周襄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按:指富辰)曰: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5]《楚语下》载斗且之语曰:“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妨民之财用。” [6]这些言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国家财富获取方式的思考,但缺乏理论认识的高度和深度。而晏子则针对春秋中后期赋税日趋严重的趋势,较早提出“取下节”思想,并把它作为与“任贤”、“爱民”等春秋时所公认的治国理念相提并论,对于后世主张薄税、反对重敛思想的形成有理论先导作用。
春秋时期,以庶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还必须为国君、国事无偿服劳役、力役。作为人力资源,他们的劳动及劳动创造的财富,也是构成国家财富的来源。“在生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