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pdfVIP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 转换的困境 袁洪亮·,贺金林2 (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75;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广西桂林530022) 摘要: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 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 型的过渡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人现代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道德;行为方式;转换;困境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5.0034.04 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变革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也 礼兴,拜跪礼灭,片卡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 即模仿型现代化类型,其转变的结构和方向都有清晰的目标, 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 就国民素质的转换而言,结构的转换在思想道德观念、社会心 词兴,客栈名词灭。”①从时人的这种尽管颇为笼统的记载中 理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全面展开,就转换的方向而言,思想观 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中国国民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明显变化。 念上实现社会价值观从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换,与此相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和潘光旦在20年代所进行的有关 对应封建的等级制道德伦理规范开始向自由、平等、独立的近 家庭、婚姻的民意测验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翔实可信的资 代资产阶级道德转向;行为方式的转换体现在生产、生活、交 料。陈鹤琴在1921年前后对绍兴浙江第五师范、杭州第一师 往等方面从封闭型、凝固型、等级型向开放型、变动型、平等型 范、徐州江苏第十中学、南京高师附中、南京金陵大学和南京 等的时代性转换;而从观念到行为方式的转换的有效性取决 高等师范等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婚姻问题的民意测 于社会心理的相应变革。洋务运动以来到20世纪20年代,文验…1。潘光旦于1927年6月2日、9日16日三次假《时事新 明的转换在器物、制度等客体层面上有了虽然艰难但也算明 报》副刊《学灯》对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15个省区内 显的转变,而在文明的主体,也即国民素质结构层面上,虽然 学界、商工界、交通界、政界、医药界、工程界、新闻界人士进行 也出现了~些积极的变化,但是相对而言,从整体的角度评价 家庭、婚姻问题民意测验【z】(唧。这两个测验的结果反映了人 还是滞后于文明客体层面的进展。本文主要以现代著名教育 们的普遍的价值道德观念以及相应行为方式的明显变化。 家陈鹤琴和潘光旦等在20世纪20年代所进行的有关家庭、 I.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观念从家族本位主义到 婚姻的民意调查为依据,剖析其时中国人在道德及行为方式 个人本位主义的转换 层面的基本状况,揭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 民国初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抛弃封建的大家庭 制度,越来越钟情于以夫妻为核心的近代小家庭制度。在潘氏 一、有限的进步 民测中,赞成大家庭制度者只占29%。71%的人不赞成“中国 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在致力 之大家庭有种种价值,允宜保存”的观点,61.8%的人赞成“采 于改造国民性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国民劣根性批判和 用小家庭制”。在陈氏民测中,婚后愿与父母同住的71人中无 崭新国民素质建构的探索和努力下,到民国初期,中国人的伦 一是出于拥护大家庭制度。除6人因为经济、社会或父母压力 理道德观念、普遍的社会心理与相应的行为方式都出现了一 的原因外,其余均是出自良心或幸福需要而选择不离开大家 些可喜的变化。1912年3月《申报》刊登了一篇描述当时社会庭;而在婚后愿另组家庭的77人中,却有65人是出于经济 全面变迁的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项补服灭,剪发兴,辫子 上、人格上的独立、自主愿望。维系家庭的传统生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