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签式”文本解读几时休.doc
“标签式”文本解读几时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只有教师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之后,才能明白作者写什么,才能知道要“教什么”。而现今的好多语文教师因为课务多,时间紧,常常来不及深入解读文本,而是抱着一本教参或依据固有的印象就给一些文本形象贴上了“标签”,强加上了原本不是该形象所附着的“意义”,然后又将此理解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标签式”文本解读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笔者试就这一现象作些简单列举。
一次听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在小结贝尔曼人物形象时说贝尔曼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当时我对“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这一特点深表疑惑,这一结论是从何而来呢?课后交流时问授课老师,说参考书上就是?@样说的,回去翻看果真如此。在教参上给这篇小说主题定位时就这样陈述:“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从主观上来说,贝尔曼画叶子的初衷确实是为了给对生命绝望的琼珊带来希望,但是他是要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活她的吗?从文中我们知道贝尔曼尽管是一个失意的画家,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老唠唠叨叨地说着的是他未来的杰作,这点可以说明他压根上并未想用牺牲自己去挽救别人的生命。再换句话说,即使他想“舍己救人”、“自我牺牲”,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他的这一举动,只能起到精神上的慰藉,琼珊要想康复,还得需要自己的坚强力量与顽强意志,并不是他“舍己”了就能“救”活琼珊的。从客观上来说,尽管那晚凄风苦雨,但贝尔曼也未必就想到会生病,会因此而死去。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来说,他的死都纯属意外。如果非要给此人物形象扣上一顶“舍己救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帽子的话,就偏离了作者的构思意图了,因为正是这一意外结局,才更充分体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上的匠心独运。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曾听到有老师分析“宝玉摔玉”这一环节时问:“贾宝玉为什么摔玉?”在几位同学回答之后,老师小结说写“宝玉摔玉”这一环节是为了表现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从浅层次上说是表现了他的任性,从深层次上说是因为他“衔玉而诞”,玉是天命的象征,所以宝玉的摔玉行为表明了宝玉“对天命的违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所以他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者形象。此分析乍一听起来好像很对,因为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所塑造的贾宝玉形象确实就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他蔑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但这应该是读完《红楼梦》之后对他的综合评价,而不是仅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就能得出的结论。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林黛玉进贾府时大概是六岁,而宝玉其时也仅有七岁,他怎么知道他的这一极度符合儿童天性与心理的行为(摔玉)与什么“天命”“世俗”“礼教”有这么大的关系呢?如果真是这样,那贾宝玉岂不是一个“神童”?难道他天生就与其所在的“阶级”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在他七岁时,他就已经发动了一场个人的“起义”?我想,学生只有把《红楼梦》一书读完了才可能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才可能会有这样的理解。而教师仅仅是凭自己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固有印象就给《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玉形象扣上了这样一个“标签式”的解读,这根本就不能成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认知,学生以后的阅读也只是为了验证这样的评价而已。试想,当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我们抽干了其身上的“水分”,都被我们强加上了原本不是人物形象所附着的“意义”,那学生所认识的人物形象还有那么“可爱”吗?
这种“标签式”的文本解读方法不仅存在于小说中,诗词中也同样存在。譬如对李清照《声声慢》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中“雁”的形象进行解读时,有老师这样阐释道:“雁――传递音信的象征,“雁”――回归的象征,所以此句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不在了,还能盼到远方的音信吗?雁又南下了,“我”还能回到故地吗?”我觉得这样的解读纯属是依据“雁”在诗词中的一般象征意义来谈“雁”,而没有放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去理解它的独特含义。我们不妨来细品一下该句中的“雁”传达出了哪些信息,首先我们来粗略翻译一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话,它的的大意就是“我正在伤心时,却抬头看见雁飞过去,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样直白地翻译出来似乎索然无味,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怅然若失、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突然传来凄厉难闻的声声雁叫,让词人顿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而词人所见之“雁”不可能为“旧时相识”,流离失所的词人却说“相识”,其实是借此来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其次,雁足传书,雁曾经给词人带过信,也曾经帮词人捎过信,给过词人许多幸福与美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0―2016年我国实训基地研究可视化分析.doc
- 2001年以来《文心雕龙》研究评述.doc
- 2012年广州一模的一道好题赏析.doc
- 201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B组男子跳高技术生物力学研究.doc
- 2016年12月六级写作真题解析.doc
- 2016年12月六级听力真题解析.doc
- 2016年中考语言运用题阅卷手记.doc
- 2016年全国Ⅰ卷变压器一题的四种解法.doc
- 2016年北京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分析.doc
- 2016年渐江温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阅卷手记.doc
- 2025年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docx
- 2025年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完美版.docx
- 2025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闽南理工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docx
- 2025年闽南理工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审定版.docx
- 2025年闽南理工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汇编.docx
- 2025年闽南理工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推荐.docx
- 2025年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1套.docx
- 2025年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一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