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辞海历史分册?历史地理部分 凡例 一、《辞海》地理学科共分中国地理(包括地理一般)、历史地理和外国地理三册出版。本册为历史地理部分,包括两大类:中国历史地理4859条,古代中西交通1108条。 二、中国历史地理收词,包括历史上的古国、部落、都邑、军镇,各级政区,古地理名称,山川、泽薮,关隘、城镇、道路、水利工程和其它重要建筑,农民起义地,古战场,名人生地,文学名著中地名,历史地理学家和著作,以及一般名词等。 古代中西交通收词,凡对古代中西(中国与西域、南海)科学文化等方面作过传播、交流或有过贡献和影响的人物,以及地名、事件、文物、典章制度和水陆交通道路等,均酌予收录。 三、中国历史地理和古代中西交通词目的名称,以本学科常用的或习见的为主,一词多名的酌列参见条(如以“郢”为正条,“纪南城”为参见条;以“丝绸之路”为正条,“丝路”为参见条)。参见条一般无释文。 四、外国人名地名的译名,以通行译法为准。一般按“名从主人”的原则附注外文,少数按习惯注拉丁字母对音;个别译名从各学科的习惯译法。 五、本册释文中古地名均注释今地名。中国历史地名注释今地名的下限时间,以我国行政区划的资料截止至1980年底;古代中西交通注释国外地名资料,一般截止至1979年底。 六、中国历史地理所列古代政区名一律用省称,如州、郡、道、路、府、县等字不连用,而在释文中合并一条用①②③……分项叙述。一词多义用(1)(2)(3)……分项叙述。名词术语前面有米花的,表示另立专条解释,可供参阅;专条不在本册的,不加符号。 七、中国历史地理和古代中西交通少数条目,为帮助读者理解释文,酌附插图33幅。 八、本册刊有《分类词目表》。所分类别以及排列次序主要从编写及查阅方便考虑。中国历史地理词目表分历史地名、著作与人物、一般名词三类; 古代中西交通词目表则以中国封建朝代分类。释文词目次序一律以笔画多寡、起笔先后排列。为便于检查,书末附有《词目笔画索引》。本册内容及编排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指正。 历史地名 【一鲲身】古岛屿名。原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海中。自南而北,绵亘七屿,号七鲲身。一鲲身位于北端,当*大员港入口处,广约三平方公里许。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建热兰遮(Zee1andia)城堡于屿上,华人称为台湾城,街为台湾街。郑成功收夏台湾后改城名为王城,街名为安平镇。十八世纪后港湾逐渐淤法,1882年遭遇一次特大洪水,港湾填淤成平地,岛屿遂与今台南市西郊陆地相连接。 【二江】古代郫、捡二江的总称。战国秦李冰任蜀守时,兴修岷江水利工程*都江堰,在今四川省灌县西北,分岷江为二支:北支叫郫江,又名北江;南支叫捡江,又名流江、南江。分流经过成都城北面和南面,然后合而南流。对便利交通和灌溉衣田,为利甚大。今成都市北的油子河和市南的走马河,大体即古郫、捡二江所经流。 【二京】东汉都洛(雒)阳,称为东京,又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合称“二京”。张衡有《二京赋》。 【二陕】陕东、陕西的总称。 【二殽】殽,一作崤。东崤、西崤的总称。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殽之险。”汉以前河南、陕西间交通要道,在二殽(东、西二崤相距三十五里)同南谷中。曹操用兵巴汉,见南道险阻,更开北道,自后行旅多由此,但有时也走南道。 【二十二省】清旧制内地分置十八省,边疆地区不置省。光绪中除蒙古、青海、西藏仍沿旧制外,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陆续建省,但台湾旋被日本侵占,故合内地原有十八省,共有二十二省。民国初年因袭不变,至1928年始有增改。 【二十三路】宋神宗初因袭真宗以来旧制,分内境为*十八路,熙宁五年(1072年)以后续有分置,至七年共为二十三路,即淮南分为东西二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京西分为南北二路,河北分为东西二路,京东分为东西二路。元丰八年(1085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这二十三路编制而成。参见“十五路”。 【十道】唐贞观元年(627年),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以前,曾先后设置十道存抚、巡察、按察等使,皆不久即罢。开元二十年(732年)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始定为常制,职掌和汉武帝所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参见“十五道”。 【十薮】中国古代十个泽薮的总称。据《尔雅?释地》:“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雲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十薮。” 【十二州】①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书?尧典》:“肇十有二州。”谷永、班固都解释作“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在禹置九州之前。到马融才解释作舜在禹治水后,就禹所置九州分置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后世释经家多采用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