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docVIP

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doc

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   摘要:传统民间文化日益消失,荡湖船作为一种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最美的原生态韵味,只有加以引导和组织,才能避免宝贵的文化遗产流失。然而发展也是必然的,在保护传统的前提下,我们仍有发扬与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任务,我们应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重新整合并赋予它新的思想感情和内容,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生活”。   关键词:吴桥荡湖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舞台上的生活;表现与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90-01      一、原滋原味的“生活”――吴桥荡湖船   荡湖船源于船民生活,它是平原水乡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娱形式,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扬州民间。荡湖船,演员演的是热闹,居民看的也是热闹,但是说起节目来源,扬州民俗专家叶尚鼎介绍,船正常行驶在水里,荡湖船最初可能是节日期间船民回家向人们展示水上的风采,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表演形式。一般3至4人演出,一个姑娘在船舱中拎着湖船摇晃,一个老汉在后面划桨,还有一个小伙子装扮成丑角,拿着竹篙,和姑娘对唱。老汉相当于演出的主持人,控制整个演出的节奏,不时插科打诨。   荡湖船传统古老,流派众多,技艺高超,是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品种。当年的荡湖船,大都在春节期间或庙会上演出。表演时,纯朴的村民会感谢老天赐予的好光景,祈求新年里有更好收成。有时,花船也会应富裕的主人邀请,上门唱一段吉祥话,让左邻右舍看个热闹、讨个彩头。   “荡湖船”,是江淮群众庆贺节日的一种习俗。花船是用竹竿扎成,四周围上花布,上扎彩楼。里有一个化妆得十分漂亮的少女,肩搭红绸,系于船内两帮,使旱船离地少许,随人而行。船外有两个艄公,又叫“稍搭子”,一前一后。前者头戴瓜皮帽,手摇破芭蕉扇,后者反穿皮袄,双手撑篙,在锣鼓声中按编排好的路线有节奏地跳起来。他们不时在丝竹的伴奏下唱起民间的清曲时调,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煞是热闹。盛行于吴桥镇万寿村周边地区的荡湖船,百姓们又习惯称之为“大舞船”,每年正月,荡湖船开始在本镇及周边乡镇巡回演出,每每吸引成百上千的人观看,成为当地人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   吴桥荡湖船将说唱、对唱和舞蹈相糅合,乐器以二胡、竹笛、锣鼓为主,曲调有“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八段锦”、“拔根芦柴花”等,节奏欢快流畅,表达出农村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的音乐风格鲜明,节目贴近农民生活,彰显了节日期间群众性民间歌舞的韵味。道具是用小木条和篾竹扎成一个小巧玲珑的船形,“船”上糊丝绸,以求美观,表演时,一对老夫妻作撑船划桨的姿势,进行串词,执船的女青年在船舱微微摆动,若似水波荡漾,扶着船舷的四个小姑娘与挑花担的两名女青年进行集体演唱。   二、舞台上的“生活”――《红珊瑚》    舞蹈《红珊瑚》立足典型的胶州秧歌民族风韵,借鉴现代舞编舞技法,将山东秧歌的拧、碾、抻、韧及形态上的三道弯发展延伸,融入新的元素,使其丰富、扩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山东秧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种类繁多,但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山东三大民间舞”。既有男性的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也有女性的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该作品运用传统胶州秧歌作为创作动机,将其进行发展,“三道弯”在舞蹈中不断出现,动律上以脚下运动为支点,带动身体持续的拧、推、抻。利用小组舞进行舞台调度,交替进行,使整个舞台充分流动,让观众目不暇接。   该作品取材电影《红珊瑚》,以歌曲《红珊瑚》作为伴奏之线,将观众带入特定的革命时代,使人联想到女革命者的坚强、刚健的外表下却不乏女性的柔美。   经历三百多年的历史,胶州大秧歌几经轮回,又迎来了“新生”。如今在胶州,仅秧歌队就有一百多支,街头巷尾,农村社区,随时随处可见到头戴彩巾、身披行头、手舞红绸扭秧歌的情形。   三、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由于各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拜民间艺人为师,故不仅较好地继承了大舞船,而且还在演技和服饰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使之能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将传统舞蹈摈弃,反而应该是更加注重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世世代代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雅乐的消失已是我们中国文化缺失的一大伤痛,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然而发展是必然的,在保护传统的前提下,我们仍有发扬与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任务,我们应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重新整合并赋予它新的思想感情和内容,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生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