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个中国人的呼唤.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聆听一个中国人的呼唤.doc

PAGE  PAGE 5 聆听一个中国人的呼唤   今年9月,惊闻包括新华社在内的11名记者,报道矿难时居然收受现金元宝贿赂,而被给予开除公职等处分。也是9月,笔者在东台有幸拜谒我国新闻界先驱戈公振故居。睹物思人,心情不能平静。   青砖、小瓦,安静而素净的一个小院子,不起眼地坐落在东台城一条街道的后边(鼓楼街兰香巷9~11号)。靠近了,才看清门上由周巍峙题的扁额:“戈公振故居”,才知道这里还有着一个不寻常的处所。   进去经过一间房的过道,就是一个窄长的小院子,东侧一汉白玉半身雕像,上书:“戈公振1890―1935”。上午的太阳光线,还未照到这座露天雕像上。      名记者交友三千      进入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帖白底黑字的“我是中国人”和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这个从东台小城走出去的记者,在近70年前的二???十年代,采访面之广,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之众,令人吃惊。“戈公振在申报办公室工作时遗影”、“1933年11月戈公振参加马德里国际新闻会议”、“1934年8月,戈公振列席第一次苏联作家大会,聆听高尔基作报告”等大量历史照片均陈列于此。他曾数次赴日内瓦,接连采访英国外相张伯伦、法国外长白理安以及德国外长史特莱斯曼。他又应邀参加国际新闻专家会议,第一个登台发言,提出西方须增进与中国之了解。这时,我就记起了刚进馆时见到的那行字:“我是中国人”。   另一边的珍贵史料,是黄炎培、邵力子、李公朴、史量才等当时社会名流与戈先生交往的信件。还有30年代著名影星胡蝶的手迹。甚至当年戈公振采访西欧时穿的燕尾礼服,也挂在这里的衣架上;他出国的外交护照、访苏时的记者证也打开在这里。仿佛戈先生出访归来,才刚离开居所。   这一切,是那么的遥远,又是这么的亲近。你听,戈公振这样论说记者采访活动:“新闻记者之职业,应该在社会上人际间广交朋友”,“惟其如此,与各方面容易发生关系,即在此际,须得认清我地位,要有不屈不挠,所谓‘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精神”(戈对《申报》记者语)。戈先生这些话,不也是讲给现今的记者听的吗?   据载,作为那个时代的名记者,戈先生以45岁壮年去世,其丧葬费,居然还是友人筹集的。可见先生为人清廉之一斑。      感受职业之神圣      这边是戈先生的手稿了,是竖行用毛笔书写的《新闻学》。那一本,便是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多万字的《中国报学史》。1928年4月10日《大公报》载文:“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来著作中之所罕见。”这本我国第一部系统新闻史专著,后来成为旧中国新闻学著作唯一有外文译书的专著,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再版过的旧中国的新闻史专著。   据戈先生侄子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回忆:“这本专著,是我的叔父积累了多年收集的史料和研究才写成的”,那时他“常向私家藏书和图书馆借阅书籍,并经常到徐家汇天主教堂的藏书楼去查阅资料”,“又在《时报》上刊登《访求旧报》启事”。从郑振铎、蒋光赤等人的复信件中可以知道,他还向不少人请教过。十余年中,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四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学的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和剪报。他如醉如痴,使同事和朋友大为惊叹。   他在临终前还交待:“我的著作……《报学史》原想用白话写过,现在要请宝权替我用白话完全写过……”想的就是便于读者和研究者阅读。      “我是中国人”      循着陈列的资料,看到他立下遗嘱的一次国内采访。   1931年3月,国际联盟派调查团到我国调查“9?18”事变真相,戈公振以记者身份前往。他知道此去可能会遭不测,遂写下遗书,毅然赶赴东北。据当时一篇通信云:   名记者戈公振君亦思一赴沈阳市内,遂乘电车至城内四平街灰市胡同和茶馆品茶,借观当地人民生活情况,乃被发觉。当时警察云集,团团包围。茶馆顾客奔避一空。戈公仍谈笑自若,笑问何事?当由警长答称:“奉上级命令,请你老到署里去。”戈即偕往。先是戈将赴城内时,曾向日本警署声明有案,既被捕,警察厅长三谷清(日人)颇觉尴尬。因为如将戈释放,则“满洲国”禁止中国代表入境命令,将自行破坏;如不释放,则又证明日本方面不能保护中国代表随员。终乃以汽车送戈还,警告不许再来作罢。   戈公振坚持三进沈阳城内,并采访“9?18”事变发生地点北大营。这年7月,他用“K”字的署名,为报纸撰写了《东北之谜》长篇通信,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可惜,当他第三次考察访苏归来,竟因盲肠炎手术,45岁壮年赍志而终,他的死至今仍是个谜。邹韬奋记下他临终的遗言:   我刚到病房,戈先生忽睁开眼,叫我走近他……他很轻微地很吃力的说:“韬奋兄……我有几句话……”   他的声音非常的微弱,且因气喘渐甚,断断续续地说,我俯着头把耳朵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