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史前遗址.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里山的史前遗址

館訊第 279 期 阿里山的史前遺址 文.圖/劉克竑 摘要 在臺灣西南部有 4道山脈,呈東北-西南向平行排列,自東而西依次為中 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本脈與阿里山前山山脈。山脈之間都有溪谷,使東西 向交通相當困難,只有石桌—十字路—塔塔加—八通關一線,能夠貫通東西,成 為人群往來的交通管道。這個區域大部分是鄒族的傳統分布範圍,目前有達邦、 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等 7個原住民村落,大多分布在河流谷地 或河階臺地上。 根據考古學家的調查與發掘,阿里山地區的史前文化,主要可分為 Yingiana 下層文化與 Yingiana上層文化兩個時期。Yingiana是達邦村的一處小地名,1995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這裡試掘,發現兩個史前文化層。下層的年代距 今約 3800 年,遺物有繩紋陶與打製石鋤,陶器的質地與形制,與西部平原的細 繩紋紅陶非常相似,可能是從平原區帶上山來的。上層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 3000 年至 200 年間,石器包括石鋤、石錛、石鏃、石刀、石杵等;陶器主要是 粗砂紅褐陶。這種文化類型的遺址,在阿里山地區分布相當廣泛,可以視為鄒族 祖先的文化遺留。 2003年,本館人類學組曾在阿里山地區進行研究;2010年,藉著執行「拓 展『臺灣自然史』數位典藏知識庫計畫」的機會,將當時與最近獲得的史前遺物 和資料數位化。任何人只要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 站,都可找到相關的資料。 關鍵詞:阿里山史前遺址、樂野、達邦、茶山、Yingiana 1 在臺灣西南部有 4 道山脈,明顯呈東北–西南向平行排列,自東而西依次 為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本脈與阿里山前山山脈。山脈之間都有溪谷,在 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北為郡大溪谷,南為荖濃溪谷;在玉山山脈與阿里山 本脈之間,北為陳有蘭溪谷,南為楠仔仙溪谷;阿里山本脈與前山山脈之間,北 為清水溪谷,南為曾文溪谷。這樣的高山縱谷地形,使東西向交通比較困難,只 有石桌—十字路—塔塔加—八通關一線,能夠貫通東西,成為人群往來的交通管 道。 阿里山鄉位於嘉義縣的東側,境內除了溪谷之外,大部分是海拔 1000公尺 以上的高山地形,地勢上呈現由西往東逐漸增高,由北往南逐漸降低的現象,最 高點為鄉境東緣的玉山,海拔為 3952公尺,最低處為鄉境南端的曾文溪河谷, 海拔僅 300公尺。從史前時代到現代,這個地區的人類活動都與河流關係密切, 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流谷地或河階臺地上。這個區域大部分是鄒族的傳統分布範 圍,目前分為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等 7個原住民村落, 大多分布在河流谷地或河階臺地上。 根據考古學家的調查與發掘,阿里山地區的史前文化,主要可分為 Yingiana 下層文化與 Yingiana上層文化兩個時期。Yingiana是達邦村的一處小地名,1995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在這裡試掘,發現有兩個史前文化層。下層的年 代距今約 3800 年,遺物有繩紋陶與打製石鋤,陶器的質地與形制,與西部平原 的細繩紋紅陶非常相似,可能是史前居民從平原區帶上山來的。上層文化的年代 大致在距今 3000年至 200年間,石器包括石鋤、石錛、石鏃、石刀、石杵等; 陶器主要是粗砂紅褐陶。這種文化類型的遺址,在阿里山地區分布相當廣泛,可 以視為鄒族祖先的文化遺留。 2003 年,本館人類學組曾在阿里山地區進行考古研究,由何傳坤主任擔任 計畫主持人,計畫助理洪玲玉小姐主要負責田野調查與試掘工作,當時獲得許多 的標本與資料,但是沒有公開發表調查結果。2010 年,在執行「拓展『臺灣自 然史』數位典藏知識庫計畫」下,我們將當時獲得的史前遺物和資料數位化,任 何人只要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都可找到相關 的資料。藉著執行這個計畫的機會,筆者與計畫助理黃琇娟女士,以及田野工作 人員洪祥智先生,跑了一趟阿里山,在短短幾天中,對一些考古遺址進行複查, 補足一些欠缺的資料與現況照片,還採集了不少標本。 我們預定的路線是先走阿里山公路到石桌,向南調查樂野、達邦、里佳等 村;然後回到石桌,沿阿里山公路回頭到龍美,向南調查山美、新美、茶山一線。 至於來吉村,因為考古遺址較少,遺物也少,所以本次調查並未前往。由於阿里 山區在 2009 年的八八風災受到重創,道路重建工作還在進行中,所以我們並沒 有把握哪些遺址可以順利抵達,只好到當地看情況再說。 2010年 9月 13日,我們由科博館出發,中午到達石桌,下午調查樂野村的 2 幾個遺址。據說在八八風災之後,樂野聚落1的居民認為當地情勢危險,想找一 片比較安全的土地遷建村落,卻一直無法如願。不過當我們開始調查時,風災的 痕跡並不明顯。樂野村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位於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