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pdfVIP

“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pdf

第8卷第3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01.8.No.3 2006年7月 Journal of BUFF(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OO6 “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 赵新利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i《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 “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 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 “恶搞”为代表 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关键词:“恶搞”;网络传播;娱乐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OO6)03—0021—04 2006年初,网友胡戈根据电影 《无极》剪辑制作成的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曾引起广泛讨论; 脍炙人口的 《吉祥三宝》经春节联欢晚会为众人所知,其 “恶搞”版本目前已难以尽数;网民胡倒戈 根据 《闪闪的红星》改编的 “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 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恶搞”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和公众广泛讨论的话题。 一 、 “恶搞”文化的产生 “恶搞”,又称作 “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Kuso”一词源自日本,是日语 “ ”的发 音,原意为 “可恶”、或 “粪、屎”等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 “恶搞”的 代名词。 J例如,1996年8月,某美国公司制作的一款游戏在日本发售,它的图像糟糕,难度极高,反 而激发了某些玩家探索尝试的好奇心,他们一边忍受着糟糕的游戏,一边嚎叫 “Kuso”以发泄情绪。‘ “恶搞”类似 “恶作剧”,但基本没有太多恶意,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恶搞”文化继承了 “无 厘头”的衣钵,借助于网络自由参与的双向传播特性,形成了一种以“戏仿”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另类 创作风格。 1.“恶搞”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话语方式反抗的体现 近来,“恶搞”之风越刮越猛,尤其受年轻一代的欢迎。陈凯歌导演的电影 《无极》、奥运吉祥物 “福娃”、歌曲《吉祥三宝》、舞蹈 《千手观音》均被 “恶搞”,并广为传播。“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如 此迅速地广为传播,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在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颠覆老一辈 的话语方式。如 《无间道之萨达姆秘史》的作者于鹏26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31岁, 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千百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拘束与规 范,老一辈表现出的话语方式往往是严肃、认真、内敛和不苟言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给了年轻 人多元化的文化,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生长,在俏皮中生活。传统话语方式与年轻一代的话语方式 不一致,势必造成他们对传统话语方式进行反抗。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外在压力很大,会迫使他们 找到一种最便捷、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而 “恶搞”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恰可以让人们 放松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疲惫,这便是他们进行“恶搞”的直接目的。 J在这种背景下,“恶搞”成为 收稿日期:2OO6—04—30 作者简介:赵新利 (1982一),男,山东临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2OO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 论传播。 · 21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OO6年第3期 一 种张扬 “个性”的捷径,也是吸引外界注意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依靠恶搞视频在网络上迅 速走红的两位广东大学生 “后舍男孩”,用有别于传统的夸张的方式和风格,吸引了网民眼球,提升了 知名度。 2.受众对 “恶搞”信息的需求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 如前所述,“恶搞”往往无恶意,即所谓 “恶搞”不 “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