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陈玉现李士海教育评价思想.doc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陈玉现李士海教育评价思想.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陈玉现李士海教育评价思想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陈玉现 李士海 教育评价思想在我国渊源已久,但作为现代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却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自20年代引进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教育评价学科的发展却命运多舛,时断时续;直到70年代末期,才逐步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主要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些什么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如何?本文尝试对此作些探讨。 一、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回顾 现代教育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本世纪。从1900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因此,本文关于发展阶段的回顾,将从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说起。第二,本文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程和标志为依据,而不过多参照政治维度的分段标准。 (-)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 中国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立国,蕴藏着丰富的原始型态的教育思想。换言之,许多种教育思想,都可以在古代中国找到其最初的萌芽,教育评价思想也不例外。早在战国时代的《礼记?学记》中便有对学生管理和考核的规定和要求。自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进土科”开始的科举取土,分科选拔、逐级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与方法、录用程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这也可以看作有系统的教育评价活动的萌芽。 然而古代中国所前发的教育评价思想的嫩芽,却因种种原因,并未能在20世纪伴随着西方教育测验和评价运动而率先成长发展起来。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 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学生,这算是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科学心理测验。1921年他们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当时影响较大。1922年,费培杰将比纳量表译成中文。同年,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MC-Call,W.A.)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来华,担任该社心理研究主任之职,将 TBCF( T:total ability;B: brightness; C: classification, 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到中国,并在一、两年内迅速传播开来。陈鹤琴、廖世承等都按照这种方法编制过多种测验。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研制与实施盛行一时:有陆志伟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廖世承的团体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学智力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等。而后艾伟和其他人士编制了小学各科测验及诊断测验等。 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从“五四”前后到1928年可谓第一个高潮。这期间西方以智力测验为代表的各种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在翻译、引进的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作了修订、改造,并积极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间出版的一大批教育测验类理论著作,充分表明了当时研究的活跃状况。其中智力测验方面翻译出版的国外著作主要有法国比亲(原题宾尼特,Binet,A.)、西蒙(原题欣蒙,Simon,T.)著、费培杰译《儿童心智发达测量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5月初版)等;“五四”前后至1928年间,我国出版的测验理论著作主要有:张秉洁、胡国任编《教育测量》(北京高等师范1922年8月出版);华超编《教育测验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初版)等。 对这些著作的研究表明,当时我国教育测量起始于引进与传播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较为先进的智力测验理论与方法。稍后,我国学者就积极开展了大量创造性的研究。与同时期出版的译著相比较,当时国内的研究方法、广度、深度及成果的数量,都并不逊色许多。 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前进的。当时我国教育测验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偏差,主要因为“一是人们赶时髦,东也测,西也测,把测验弄得非驴非马;二是搞测验的人夸大测验的功能,对测验结果翻译不慎重,导致社会对之发生反感”,以致于到1929-30年间,‘测验运动竟一蹑不振,社会对之几乎有淡然抛弃之势”①。 面对教育测验研究和实践的这种混乱、低迷的状况,我国学者痛定思痛,意识到教育测验在中国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加强理论研究,还之以科学的面目。著名学者文伟、陆志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