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理念心得报告.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教育理念心得报告

我的教育理念 呂佩珊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語道出教師身負嚴肅教育任務的重要性,以前教師因為是唯一的知識傳授者,兼具文化傳承、化民成俗的重要職責,故有相當清高的社會地位,而現今則因知識訊息的來源眾多,部分甚至超過教師的知識範疇;雖然如此,教師在當今社會濁流充斥的環境中,仍然具有相對清流的特質,在即將邁入教育職場的我們是否能明確體認時勢,克盡職責,發揮有教無類的精神,成為一位負責敬業的人師,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一、教育的目的 在探討教育的意義及其目的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何謂「教育」?根據『說文解字』所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之作善也」,其古意是指教導子女,使之為善也。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詞,則是由「EDUCARE」蛻變而來,解釋為教育是採用導引的方法,來發展學生的潛能。所以廣而言之,教育其實就是人自出生之後,所接受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對個人所施予的種種影響,絕非一般人所誤認之狹隘的學校教育而已。 而教育的目的則因從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思考而有不同的見解,譬如說生物學者就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個人適應其生活環境,指導人能圓滿地生活於環境之中;而心理學者則認為教育的目的應是改變個人的心志狀態,進而改變個人的行為;社會學者卻認為教育是促進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兼具傳遞社會文化之功能,雖然看法不同,但皆有其學理依據。端詳眾多中西教育家從不同時空背景對教育目的所下的立論,本人認為較能具體、務實地表達教育的目的應是八十二年教育部所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中明定之國小教育目標「國民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為中心,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為目的」,當對目前國小教育的目的作最佳的詮釋。 二、學生的特質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國小階段的學童 (6-12歲)正處身心變化甚大的時期,如果教師能深入瞭解並掌握此一階段學童身心發展的狀況及其特質,將有助於在教學實務或班級經營各方面因應得宜,勝任愉快。 在我實際的觀察中,學齡前的兒童進入幼稚園就讀時,在許多心志表現方面,他們和小嬰孩一般,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講話,有時也在其他小朋友旁邊自顧自的玩耍,他們很容易哭叫、吵鬧,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太久,而且也較無法區分上課或遊戲時間,需要教師較多的關注與監督。因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些小朋友表現不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很好;但是有的小孩則被寵的很霸道或喜歡欺負別人。教育此年齡階段的教師通常只訂定兩三條較重要的規定,而且必須時時提醒,但小朋友仍會常常違反這些規定,通常學童在接受教師的注意、讚賞之後,都會表現的特別好,他們雖然會因為忘記而常常犯規,但可毫無懷疑地接受老師的權威,這般種情況將持續到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在國小低年級時,由於環境的改變,學童將逐漸適應社會化的過程,譬如在發言前會舉手徵求教師允許,同儕之間的互動也顯著增加等等,此時要特重教室常規的樹立,嚴格要求規定的遵守(如上課要專心聽講,下課才能遊戲),只要在表現良好時給予適當的稱讚、注意、摸摸頭等正增強,他們都可以繼續表現的很好。 此階段的幼童在心理認知發展上正處於準備運思期(2-7歲)的階段,他們的思考方式仍十分幼稚,才剛脫離以感覺和動作為主的認知模式,嘗試以語言及符號來認知他們所經歷與代表經驗的事物,行為特徵以自我為中心最明顯,同時也缺乏質量保存的概念與思考的不可逆性。而在道德發展階段,他們仍處於道德循規前期(0-9歲)的服從和處罰導向階段 - 恐懼被處罰而盲目地服從權威,與工具性的相論導向階段 - 講求互惠原則進行道德判斷(如你借我擦布,我也借你漫畫書看)。 當學童升級至中高年級時,他們會變得比較獨立,雖然他們仍然希望獲得教師的注意與讚美,但比較不再那麼希望親密的動作(如擁抱等),此時教室常規也比較能有效發揮其功能,教師最好能先與學生討論教室常規的價值、重要性和處罰的標準,讓學生可以瞭解常規存在的必要性並接受違規之處罰,這階段學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師的權威,他們非常在意規則與處罰是否公平合理,如果不滿就會在教師背後批評、抱怨。 此階段的學童之認知發展已進入具體運思期(7-11歲)的範圍,雖然不能完全憑抽象思考去推理解答,但可以從具體的經驗、圖像或事物推理合乎邏輯的思考,思考方式已具有相當的彈性及可逆性,而有少數學生的認知思考較成熟,已進入形式運思階段,其思考已不再依賴具體的事物,抽象性與符號性的概念會成為思考和推理的主要依據,遇到問題時,能夠自己提出可能解決的假設,並付諸實現以驗證之,此時在同一班級的學生中,即可發現學習程度的差異非常明顯。 而在道德認知發展方面,本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