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译著 一份执著.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部译著 一份执著.doc

一部译著 一份执著   中图分类号:K828.7“21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3-0126-03   马金鹏先生(1913—2001),字志程,山东济南人,回族知名学者、翻译家。1932年赴埃及留学,1936年从爱资哈尔大学毕业归国,在成达师范学校教授阿拉伯语,直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任教长。1953—1987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阿拉伯语,任讲师、副教授,1987年退休。   马金鹏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最主要的有二:一是晚年翻译了《古兰经》,名为《古兰经译注》;二是历时40多年翻译了世界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游记》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元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伊本‘白图泰(1304~1378),著名穆斯林游行家、历史学家。与马可·波罗、鄂多力克和尼哥罗康梯并称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1304年2月24日,伊本·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城伊斯兰教法官家庭。聪慧好学,少时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精于伊斯兰法学、教义学。   1325—1354年,他用近30年时间三次外出旅行,四次朝觐,足迹遍及亚、非、欧30多个国家,行程约12万公里。游览了各地山川河流,名胜古迹,考察了各国各地特产、城市建筑、社会设施、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访问了学者、名流、宗教领袖等等。   1342年7月21日,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德里苏丹之命前往中国。他不远万里,经孟加拉到达中国刺桐(泉州)、汗沙城(杭州)、隋尼克兰(广州)和汗八里京城(北京)。会见了许多社会名流、阿拉伯侨民、波斯侨民,描述了航海大船的制造、农产品、金银手工业制品、瓷器、煤炭、丝绸、纸币、绘画及进出港口、国内旅行、社会治安等部门管理情况,记述了中国穆斯林聚集区和清真寺及他们争交天课的情况,并提到法官、道堂、苏非修道者、中国戏法(魔术)及可汗殉葬等等。他的许多记述可以成为我国史书或文物的佐证,填补我国史书的失阙或不详之处。   1354年,伊本·白图泰结束旅行,成了摩洛哥苏丹的幕僚。他将旅途中的奇闻讲给人听,使人敬佩。当苏丹知道后,令秘书穆罕默德·伊本·朱赞·凯洛比将伊本·白图泰口述的一切记录成书,于1356年书写完毕,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后,任摩洛哥法官,1378年归真,享有“忠实的旅行家”美称。   马金鹏先生在《游记》中译本“译者的话”中阐述了最初的想法:“本书的翻译经过了漫长的40余年。1932年底,我赴开罗学习。在伊斯兰正道会举行的一次欢迎会上,关于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种种说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穆罕默德简史《定信之光》,特别是该书203页以后的‘致函各国君王’和286页以后的‘各地代表’的记载,都没有找到有利于中国传说的证据。……由此引起我对阅读历吏、地理书籍的兴趣,进而产生了对阅读和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兴趣和想法。”   1936年,马金鹏先生与金殿桂一同从爱资哈尔大学毕业,随第二次访问埃及的恩师马松亭阿洪归国。途中马金鹏先生常与金殿桂一起在甲板上阅读《游记》。天有不测风云,当船行至马六甲海峡时突起大风,马金鸱先生躲避不及,《游记》被刮入茫茫大海之中。刚刚准备回国后开始的翻译工作,只好停下来。   1938年,与马金鹏先生同时出国留学的韩宏魁归国,并带回埃及教育部出版的《游记》校订本。马金鹏先生喜出望外地把校订本借来阅读。   当时,马金鹏先生正在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任教,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1941年夏天开始了《游记》的翻译工作。由于工作繁忙,翻译时断时续。后来进入抗战最艰苦时期,日机不断空袭,学校上课只好改在晚上,白天师生和家属躲进防空洞内。马金鹏先生利用这个时间和韩宏魁一起坐在靠近洞口的地方,一面观察敌情,一面互相讨论,翻译工作进展较快。到1944年,日寇侵犯桂林之前,《游记》上册初稿已成,《游记》校订本暂还他的主人韩宏魁。   1944年秋,成达师范学校向重庆撤退。师生夹在逃难人群中,后面追兵紧逼,日机不断轰炸和扫射,几乎烧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唯有《游记》前半部译稿视为珍宝。马金鹏先生请夫人专门缝了一个布袋,将稿纸装袋系在身上,时刻不离,这才把稿件保存下来。不幸的是,在转移途中,韩宏魁先生不幸遇难,《游记》校订本丢失,翻译工作不得不再次暂停下来。   此后,马金鹏先生一直寻找蓝本。1952年,马金鹏先生任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在与庞士谦老师书信往来中得知庞老师那儿有一本《游记》校订本。马金鹏先生在“译者的话”中说:“1953年,我返回北京时,庞老师知道我的翻译工作,他便慨然地对我说:‘我这里的游记校订本,你拿去用吧!’我回答说:‘怕不能很快送还啊!’他说:‘那就送给你吧!’我听到十分感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