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docVIP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后人所加,用的是文章开头的几个字,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孟子》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思家孟轲的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是韩非所说的“争于气力”的时代。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是,诸侯长期对外征战,对内暴政,又造成了兵员严重缺乏。劳力不足,是当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所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 魏国曾是强国,但梁惠王统治期间,在与齐国的争夺中,连遭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治国设计。本文仅记述了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针对本文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第一、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讲求逻辑性,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说服人,读议论文就是要读出它内在的逻辑。本文的难点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要认真探讨它与课文的中心议题有什么内在的关系。第二、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这种语体,我们比较生疏,因此必须字字句句认真推敲。对课后的练习题和本书“训练提高”中的习题,也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严防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课文解读 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用尽了心思啦。①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②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③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②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④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⑤亦然:也是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①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①无如:没有像……。②?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这是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土地宽广,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强大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用尽心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而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力,却也“民不加少”。对此,梁惠王大惑不解,于是向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①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②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填①然鼓之②,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④而走⑤。或百步而后止,或⑥五十步而后止。(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①填:拟声词,模拟鼓声。②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③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④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⑤走:跑,这里指逃跑。⑥或:有的人。)以①五十步笑②百步,则何如?”(凭着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①以:凭着,借口。②笑:耻笑,讥笑。) 曰:“不可,直①不百步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