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派”文法论的三个层面.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派”文法论的三个层面.pdf

属髟一学彳·120,2年第4期 “唐宋派”文法论的三个层面 罗书华 摘要:唐宋派是作为李何七子的反对派出现的,然而,他们在恢复文道的同时并没有表现出对文 法的轻视。相反,在文法探索上他们也获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唐宋派文法论包括三个层面,即文辞 层、神理层与本色层。这样的文法论既讲文法,又没有停留在形而下的篇法、句法、字法层面,它们通过 神理层与本色层直接与道相通。证明了重道未必要轻法,重法仍然可以合道。后来的公安性灵说与桐 城派义法说对他们的文法论多有承继。 关键词:唐宋派;文法论;文辞;神理;本色 中图分类号:B24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4—0132—04 “唐宋派”素以重道著称,甚至有论者不惜称之为“崇道派”,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对文或法有任 何忽视。由于唐宋散文学对道的论述已经相当完满,他们在道的方面除了恢复它的应有地位,以及使 之更加生活化之外,其实很难取得更大的突破。相反,唐宋的文法论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吕祖谦等散 文评点虽然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法一边,但又多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李何七子以文反道,法的地位骤然 抬升,却又走上了模拟先秦两汉的偏路,因此,在归唐王茅诸位面前,文法的探索空间其实比道的发展 空间更为广阔,而他们的文法探索的道路也确实别有意味。 一、文辞之法 文法与文道相对,天然地具有形而下的性质。自文章评点出现和风行之后,文法与技法的距离更 加接近。李何七子试图从法度不显的秦汉文章中寻法,也仍然不能不落入“开合、照应、倒插、顿挫”或 者“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的窠臼,尽管李梦阳与何景明在这点上各有分歧。归唐王茅诸子既要论 法,自然也不能离开文辞肌体。 在归唐王茅诸子当中,归有光以创作见长,作品“取法于欧、曾”¨J,暗含法度,但有关文法的论述并 不多。唐顺之的散文成就不算很高,对文法的肯定与论述在四人当中却很突出。他甚至还专门编辑 《文编》一书,用来展示和揭示文法的所在。《文编序》下笔就说,“欧阳子述杨子云之言日:断木为棋, 杭革为鞠,莫不有法,而况于书乎!然则又况于文乎!”又说:“不能无文,而文不能无法。是编者,文之 工匠,而法之至也。”。21毫不隐讳地表明了自己的编辑目的。在《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中,他说:“汉以前 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 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旧1把历代散文都装进法的箩筐当中,在他眼里, 就是那些看似“无法”的古代文章,也是由密密层层的法纺织而成,只是由于太密了,反倒看不出里面的 法来而已。而从“千古作家别自有正法眼藏在,盖其首尾节奏,天然之度,自不可差”【4J,“其绳墨布置 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1等论述来看,他所说的“法”,与吕祖谦的结构布局、抑扬变化,与李何的开 合照应、联物比类也相差不远,都是指文辞肌体之法。 收稿日期:2012—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散文学史”(01JAZJD750.11—440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罗书华(1965一),男,江西泰和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上海,200433。 132 万方数据 “唐宋派”文法论的三个层面 与唐顺之略有不同,王慎中是将“法”放到写作过程中来认识的。在他看来,文章大概可以分为循 规蹈矩的此岸和随心所欲的彼岸两个阶段,在到达彼岸之后,确实不用着意讲法,但要到达随心所欲的 彼岸,却又必须要经过循规蹈矩的途径。“吾辈未到彼岸,尤须以法度自饬,庶可无败耳”。并且,就算 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的境界,也不是真正无法,而是法的特殊状态,“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 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1他所说的“法度”,当然是指具体的可以学习 操作的文辞之法。茅坤以龙法来比文法,说:“古来文章家,气轴所结,各自不同,譬如堪舆家所指龙法, 均之荣折起伏,左回右顾,前拱后绕,不致冲射尖斜,斯合龙法。”0¨在《八大家文钞》中更是不时运用这 种理论来批点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