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09.202-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pdf

  • 85
  • 0
  • 约7千字
  • 约 8页
  • 2017-08-11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 5009.202-2016
  •   |  2003-08-11 颁布
  •   |  2004-01-01 实施

GB/T 5009.202-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pdf

  1. 1、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3. 3、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查看更多
GBT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pdf

ICS67.040 C 5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5009.202-2003 代替GB/T7102.2-1994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 (PC)的测定 Determinationofpolarcompoudsinedible vegetableoilsusedinfryingfood 2003-08-11发布 2004-01-01实施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 部 *, 中 国 国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l’ GB/T5009.202-2003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T7102.2-1994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7102.2-1994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标准的中文名称改为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 定》; -— 按照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标准的结构进行了 修改 。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吉林省卫生防病中心分析测试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峰、高斌富、李槐春、丁家华、张唯。 原标准于1994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 (PC)的测定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柱层析法测定食用煎炸油中的极性组分。 本标准适用于煎炸各种食品的植物油、动物油及精炼油中的极性组分的测定。 2 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极性组分 polarcompound 极性组分是食用油在煎炸食品的工艺条件下发生劣变,发生了热氧化反应、热聚合反应、热氧化聚 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和水解反应,产生了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醋)极性较大的一些成分,是甘油 三酸醋的热氧化产物(含有酮基、经基、过氧化氢基和狡基的甘油三酸酷)、热聚合产物、热氧化聚合产 物、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一酸甘油醋和二酸甘油醋)的总称。 原理 经过煎炸的油脂通过装有吸附了一定水分的硅胶柱时,在流动相的洗脱下,其中的甘油三酸醋(即 经煎炸未改变的油脂)首先被洗脱而流出谱柱。挥去洗脱剂,称量,即为非极性组分的质量,用上柱样品 的质量减去非极性组分的质量就是极性组分的质量(经煎炸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油脂)。 4 试剂 4.1 硅胶(柱层析用):粒度范围60目~100目,按下面的方法使其含水量约为5%:置硅胶于 1600C烘 箱中干燥24h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称取152g硅胶和8g水,放人500mL带有玻璃塞 的磨口锥形瓶中,机械振摇 1h,密封备用。 4.2 石油醚(沸程300C-600C)+乙醚洗脱剂:87+13, 4.3 海砂:通过锻烧和酸洗纯化。 4.4 10%钥磷酸乙醇溶液显色剂。 4.5 高效薄层硅胶G板(无荧光)。 5 仪器 采用两种类型的层析柱,当实验室温度在25℃以下时,可采用A型(常用)层析柱;超过25℃时,采 用带有循环水套的B型柱,见图to GB/T5009.202-2003 A型 B型 图 1 操作步骤 6.1

文档评论(0)

认证类型 官方认证
认证主体 北京标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6773390549L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