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7月 Journal ofQiqiharUniversity(Phi Soc Sci)  July2009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邹积会(1977-),女,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英语词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邹积会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关键词]概念隐喻;经验主义;跨域映射;输入假说;深层加工 [摘 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词汇是语言的一 部分,其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通过探讨概念隐喻与多义词,习语,短语动词,词汇的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联 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词汇认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现有的词汇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9)03-0123-03 Study on ConceptualM etaphor in English Vocabulary ZOU Ji-hu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DaqingNormal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Key words:conceptualmetaphor; experientialism; cross-domainmapping; InputHypothesis;Depth ofProcessingHypothesis   Abstract:According to ConceptualMetaphorTheory,metaphor is notonly a prevalent language phenomenon butalso an indispen- sable cognition tool to human beings.Vocabulary is an importantpartof language, and it is complex to understand and cognize it.A con- clusion is drawn by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ceptualMetaphorand the cognition ofpolysemy, idioms, phrasalverbs and cul- tural implications, that is,ConceptualMetaphor facilitates vocabulary cognition and provides a complementary technique to established vocabulary cognitionmethods. 一、概念隐喻理论 1.概念隐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因此,隐喻与明喻本质上是一致的。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昆提良认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发表了《修辞哲学》,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后来,布莱克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互动理论,使其成为自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昆提良的“替代论”以来第三种最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理查兹和布莱克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将此限制在词汇层次、并将此看作是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的局限,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并放到了句子层次进行考察。[1]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哲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甚至心理分析学家都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将此纳入其研究的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 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理论即完全摆脱了早期局限于语言修辞的传统理论,发展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认知理论。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目前对隐喻的研究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的。 2.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