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颐和园旅游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颐和园旅游课件.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颐和园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底:园林生长的“土地密码”演讲人

01颐和园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底:园林生长的“土地密码”02颐和园的历史脉络:从“水利工程”到“皇家园林”的时空叠印03颐和园的景观解析:地理视角下的“造园智慧”04颐和园的旅游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场域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颐和园旅游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中学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最好的地理课堂不在课本里,而在大地上。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一部“活的地理教科书”。今天,我将以地理教师的视角,带大家从“空间-时间-人地关系”三维度解析这座园林,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智慧。

01颐和园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底:园林生长的“土地密码”

颐和园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底:园林生长的“土地密码”1.1宏观区位:都城西北的“山水胜境”

当我们打开北京地形图,会发现颐和园(北纬3959′、东经11617′)精准落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节点。它北倚燕山余脉的瓮山(今万寿山),南临由永定河故道演化的天然湖泊(今昆明湖),西接玉泉山、香山群峰,东望平畴沃野的北京小平原。这种“北山南水、西山西湖”的空间格局,恰合中国传统“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北侧山体阻挡冬季西北寒风,南侧水域调节局地气候,西侧群峰构成天然背景,东侧平原连接城市,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地理基底。

2微观地形:人工改造的“山水骨架”若实地考察,会发现万寿山并非天然高丘——原瓮山海拔仅约60米,乾隆年间为扩建昆明湖(原西湖),将湖底淤泥堆叠于瓮山,使其海拔升至约109米,形成“山高水阔”的视觉比例(昆明湖水域面积约220公顷,占全园3/4)。这种“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本质是对自然地形的“微整形”:通过调整山水的高差(山高约50米,湖深平均1.5米),既解决了北京西北郊的排水问题(昆明湖成为清代京西水利系统的调蓄枢纽),又创造了“一园纳山水”的立体空间。

3自然要素:气候与生物的“共生网络”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的特征在颐和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春季西堤的山桃花沿湖岸次第开放,与昆明湖的融冰形成“桃红水绿”的物候序列;夏季万寿山的侧柏林(占全园植被40%)与湖岸的垂柳(占25%)构成天然绿廊,将气温降低2-3℃;秋季谐趣园的银杏与南湖岛的元宝枫层林尽染,反映北京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典型特征;冬季昆明湖的封冻期(约60天)与万寿山的积雪,又成为北方园林“冬景”的独特标识。园内记录的150余种植物(包括古柏、银杏等一级保护古树48株)、30余种鸟类(如绿头鸭、翠鸟),共同构成了城市中的“微型生态系统”。

02颐和园的历史脉络:从“水利工程”到“皇家园林”的时空叠印

1早期雏形:金代“金山行宫”的水利基因颐和园的历史可追溯至800年前的金代。当时北京为中都,统治者看中瓮山(时称金山)南麓的天然湖泊(时称金海),在此修建“金山行宫”。据《金史河渠志》记载,金海不仅是皇家游幸之地,更是引玉泉山水接济中都漕运的“调节池”。这种“水利+游憩”的功能定位,为后世园林奠定了“实用与美学并重”的基调。

2建园高潮:乾隆“清漪园”的造园理想真正让颐和园“定型”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工程”。乾隆以“为母祝寿”为名,耗银448万两(占当年国库收入1/10),用15年时间完成从水利到园林的转型:将金海扩挖为昆明湖(取汉武帝“昆明池练水军”典故,暗含巩固边疆之意),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为孝圣宪皇后祝寿),沿湖山布局“勤政-居住-游憩”三大功能区。此时的清漪园,已具备“以水为纲、以山为骨、以建筑为魂”的园林体系。

3命运转折:两次劫难与重生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漪园同样未能幸免——木构建筑几乎全毁,仅留铜亭(宝云阁)、智慧海(无梁殿)等砖石建筑。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园林,取“颐养冲和”之意更名为“颐和园”,重点修复了仁寿殿(原勤政殿)、乐寿堂等政治生活区域,形成今日所见的“前山前湖”格局。1900年八国联军再掠颐和园,至1903年才基本恢复。这段“损毁-重建”的历史,不仅是园林的修复史,更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4当代价值:从“皇家禁苑”到“世界遗产”1928年,颐和园正式对公众开放;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文化展示窗口。如今的颐和园,既是“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古建筑3000余间,占北京现存清代皇家建筑1/4),也是“城市生态绿肺”(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更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

03颐和园的景观解析:地理视角下的“造园智慧”

1空间布局:“前宫后苑”的功能分区若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三区、多节点”:

一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604903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