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怜悯是人的天性试题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VIP

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怜悯是人的天性试题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66/NUMPAGES67

第4课

篇目(二)*怜悯是人的天性

一、词语释义

1.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2.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3.嗜血成性:用于比喻,形容人凶残成性。

4.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5.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6.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远远地离开。

7.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

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即时应用](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情澎湃。()

2.当典型案例的司法裁判形成了依法惩治商标侵权行为的样本,那些对法律红线充耳不闻的侵权者,才可能在个案样本的警示下循规蹈矩。()

二、易混辨析(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滥用·乱用

辨异同

“滥用”和“乱用”,都是动词,都指使用不当。二者的区别:“滥用”着重指过度地、胡乱地用,指不必要或不该用而用;“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甲而用了乙。

准运用

①为预防病毒感染、减少损失,鱼虾养殖业出现了抗生素的情况。?

②医生特别提醒,夏季小儿腹泻时,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就诊,一定要做到小儿病用小儿药,不能自作主张,切不可成人药物。?

一、知人论世

(一)作家作品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教育学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并以此确立了其在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他的《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立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主要著作还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人物颂歌]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崇尚质朴的自然和歌颂真挚的情感,这是卢梭美学思想的基调。卢梭的这种美学思想既是一种自然主义美学,更是一种浪漫主义美学。

最早在日内瓦生活的时候,卢梭便萌发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崇高的向往;后来,他来到包塞的乡村,开始走入大自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的珍视。而卢梭也从未掩饰过自己的“野心”,他将迷人的自然风光书写于他的浪漫主义开山之作《新爱洛伊丝》中,使得自然、情感、道德三者协调一致,相互激荡,并在故事结尾达到了高潮,打动了18世纪末以来所有浪漫主义者的心灵。

一生颠沛流离、渴望爱追寻爱、返归自然、崇尚自我的卢梭,既是先贤又是斗士。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他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也有人性普遍的弱点,这一切恰好表现出他对自己灵魂的真诚。人世间所有的屈辱,卢梭都尝过了。他的肉体被碾压在污泥之中,精神却高高凌越于堕落的现实之上,于深渊之中仰望星空,成为普遍绝望世界之中的希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阅读卢梭对于干渴的灵魂来说,实是最为惬意的滋养。

(二)写作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准备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书。

二、文脉梳理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层次

大意

第一部分

(第1段)

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

(第2~3段)

先破后立,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

(第4段)

第四部分

(第5段)

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文本信息的归纳概括与理解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依据文本,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2.第2段中,由两个“既然”领起的反驳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归谬法)相同,下列各项中运用这一反驳方法的一项是()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