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docxVIP

2025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全文)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受损及免疫炎症反应为主要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及眼部症状等。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好发于20-50岁人群,女性多见但男性重症比例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

一、临床表现与分型

根据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玫瑰痤疮分为以下五型,各型可单独或重叠出现:

1.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型)

以面中部(鼻、颊、颏、前额)阵发性潮红和(或)持续性红斑为核心表现。阵发性潮红多由温度变化、辛辣饮食、酒精、情绪波动等诱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持续性红斑在无诱因下持续存在,随病程进展可出现网状或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伴灼热、刺痛或紧绷感。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可见经表皮失水量(TEWL)升高,角质层含水量下降。

2.丘疹脓疱型(PP型)

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炎症性丘疹、脓疱,直径1-5mm,散在或簇集分布于面中部,偶见于下颌或前额。丘疹多为毛囊性,脓疱内为无菌性或少量中性粒细胞,无粉刺(黑头/白头)形成。此型常与ET型重叠,严重时可伴局部肿胀,部分患者自觉瘙痒或疼痛。

3.肥大增生型(Ph型)

多见于男性及病程迁延者,以皮脂腺增生、纤维组织肥厚为特征。典型表现为鼻部(酒渣鼻)或颊部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形成结节状或分叶状增生(如“鼻赘”),可伴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毛孔粗大。组织病理学显示皮脂腺肥大、胶原纤维增生及血管扩张。

4.眼型(O型)

约50%玫瑰痤疮患者伴眼部症状,可早于或晚于皮肤表现出现。主要症状包括眼干、异物感、灼热感、畏光、流泪,严重者出现结膜炎(结膜充血、乳头增生)、角膜炎(角膜上皮缺损、血管翳),甚至影响视力。眼科检查可见睑缘炎(睫毛根部鳞屑、结痂)、睑板腺功能障碍(腺体堵塞、分泌减少)。

5.特殊类型

包括激素诱导型(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后诱发或加重)、医源性(如长期使用血管扩张剂、光疗不当)及儿童型(多见于青春期前,以面部红斑、丘疹为主,常伴特应性体质)。

二、诊断标准

采用“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的综合诊断模式:

主要特征(必备至少1项):

-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或持续性红斑(以鼻、颊为中心);

-毛细血管扩张(网状或树枝状,限于面中部);

-丘疹/脓疱(炎症性,无粉刺,分布于面中部);

-肥大增生(鼻部或颊部组织肥厚);

-眼部症状(符合眼型临床表现)。

次要特征(支持诊断,具备2项及以上):

-灼热、刺痛、瘙痒或紧绷感(主观症状);

-皮肤敏感(对温度、化妆品等刺激反应增强);

-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玫瑰痤疮);

-明确诱发因素(如日晒、酒精、辛辣食物、情绪波动)。

排除标准:需排除寻常痤疮(有粉刺、分布于额/下颌)、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边界清楚、伴水疱)、红斑狼疮(蝶形红斑、光敏感、抗核抗体阳性)、脂溢性皮炎(油腻性鳞屑、分布于鼻唇沟)等。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需遵循“分型分级、个体化、序贯联合”原则,目标为缓解症状、控制炎症、修复屏障、预防复发及改善外观。

(一)局部治疗

1.抗炎药物

-甲硝唑:2%凝胶/乳膏,每日1-2次,适用于ET型、PP型,通过抑制厌氧菌及抗炎作用减轻红斑、丘疹,疗程4-12周。

-克林霉素:1%凝胶,用于PP型丘疹脓疱期,可联合甲硝唑增强疗效。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0.1%吡美莫司乳膏(儿童用0.03%),适用于对甲硝唑不耐受或敏感皮肤患者,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减轻炎症,注意初期可能诱发灼热感,建议晚间使用。

2.缩血管药物

-溴莫尼定:0.33%凝胶,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收缩血管减少红斑,起效快(30分钟内),疗效持续12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ET型持续性红斑。

3.屏障修复剂

含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医用保湿霜(如II类械字号产品),每日2次,贯穿治疗全程,可降低皮肤敏感性,减少复发。

(二)系统治疗

1.抗生素

-多西环素:小剂量(40mg/d,缓释制剂)或常规剂量(100mg/d),疗程6-12周,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发挥抗炎作用,优于抗菌效应,适用于PP型中重度炎症。

-米诺环素:50mg/d,用于多西环素不耐受者,注意头晕等副作用。

2.异维A酸

0.1-0.3mg/(kg·d),适用于Ph型(鼻赘前期)及顽固PP型,需监测血脂、肝功能及致畸风险(育龄期女性需严格避孕),疗程3-6个月。

3.羟氯喹

100-200mg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