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之间:明代文献对陈友谅的历史书写.docxVIP

成败之间:明代文献对陈友谅的历史书写.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败之间:明代文献对陈友谅的历史书写

摘要:陈友谅是元末明初起义军的主要领袖之一,而击败以陈友谅为首的陈汉政权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重要环节,在明朝建立后也有史家对其持续讨论。明代文献受政治因素影响颇深,认为陈友谅起义失败是由于天命所弃和自身原因,对其反抗元朝统治的事迹着墨不多。这种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明代史书撰写的政治色彩,也反映了史家在历史叙述中对失败者形象的特定塑造偏好。

关键词:陈友谅陈汉政权明代文献历史形象

陈友谅作为元明鼎革之际重要的帝业追逐者,在元末明初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人进行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多数学者都未能充分关注明代文献在塑造陈友谅历史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明代文献作为距陈友谅时代较接近的历史记录,不仅记录了大量关于陈友谅的原始资料,而且在叙述中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为后人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生动的陈友谅形象。因此,本文从明代不同的文献著述入手,细致梳理并深入分析它们如何建构陈友谅的形象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那么,明代文献究竟如何刻画陈友谅这一历史人物?它们在叙述时是否存在特定的焦点?这些焦点又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政治或文化倾向?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我们对陈友谅个人历史地位的评价与认识,更涉及我们对元末明初历史进程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探究。本文旨在通过细致解读明代文献,揭示其对陈友谅形象建构的复杂过程与深刻内涵,以期为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一、陈友谅其人

陈友谅(1320—1363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陈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陈友谅投奔徐寿辉,后相继杀了倪文俊、徐寿辉,建立了陈汉政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影响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区,为反抗暴元作出重要贡献。在争霸天下过程中,陈友谅屡次与朱元璋交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后,中流矢而死,终年四十四岁。明代文献中涉及陈友谅的家世和形象相关的史料颇多,如《平汉录》中记载:“友谅幼岐嶷,比长,膂力过人,优于武艺。”[1]《明太祖实录》(简称《实录》)记载:“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2]《明史》则记载:“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3]

通过对上述史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友谅的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姿貌雄伟,仪表堂堂;二是曾读过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三是世业渔,社会地位较低;四是尝为县吏,曾属于元政府中的一员,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五是自身武艺高强,膂力过人。陈友谅在元末明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成败原因也成为后人谈论的焦点,明代传统文献中对其成败原因有着丰富的论述。

二、明代文献对陈汉政权败亡的话语建构

(一)陈友谅不合天命的历史书写

明代官修史书对陈友谅及其政权的叙述存在着明显的贬低态度,如《元史》记载,“大明兵与伪汉兵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绩而死”[4],把陈汉政权贬斥为伪政权,将明朝尊为正统,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对后世的历史书写带来了深远影响。商辂等人纂修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是明代中期由官方敕修,并成书于成化年间的一部史书。其中对陈友谅的记载比较详细,仍体现了明显的政治倾向。书中直称陈友谅为逆贼,强烈批评了他的篡逆行为,称陈友谅杀死倪文俊是“特欲觊得其权耳,非心乎天完”[5],认为其所作所为是为了一己私利,同时对陈友谅杀徐寿辉的行径也进行了抨击。此外,书中还强调陈友谅与明军对抗是自取灭亡,“恃其威武,进围洪都,殊不知以逆攻顺,自反不缩,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6]。《续资治通鉴纲目》有明显的正统观念,将陈友谅视为“逆贼”,重点批评了陈友谅的弑主行为,认为其失败是上天的意志,可见明代官方修史的态度。

《实录》作为研究朱元璋以及元末明初时期的重要史料,虽屡经修改,但对其起兵时的史料并未有太大改动,为我们研究陈友谅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基础。陈友谅是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实录》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对陈友谅失败原因的探讨。对陈友谅的失败原因多归结于其弑主而立和不符天命。《实录》记载,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征讨陈友谅之前,李明道曾对李文忠明确表示:“友谅自弑徐寿辉,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擅权者多,骁勇之将如赵普胜者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用也。”[7]认为陈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陈友谅弑主导致将帅离心,陈军必败无疑。朱元璋也对众将说道:“陈友谅贼杀徐寿辉,僭称大号,天理人情所不容。”[8]朱元璋更是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一事上升到人神共愤的程度。通过对以上两则史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实录》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