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乾两朝殿策治水主题书写.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康乾两朝殿策治水主题书写

摘要:治水主题是清代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清代通过殿策探讨了黄河、淮河、运河及海河等水利治理问题的书写,这既是从人才选拔的需要来强化为政者对治水问题的认识,也是对不同时代水利问题的直接回应。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康熙和乾隆两朝殿策对治水主题的书写状况,分析不同时期治水主题书写的特点,通过殿策的视角,深入理解和掌握水利主题的书写规律。

关键词:康熙乾隆殿策水利书写

治水事关民生和国家稳定,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要政务之一。从《山海经》开始就有鲧禹治水事迹的记载,治水逐渐由具体的政务上升为儒家政治思想,也成为官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统治者通过殿策书写治水主题,既考查了官员的治水知识和能力,也宣传了以治水为政的儒家思想,同时强化了官员们以治水利国利民为己任的儒家为政观念。清代历任皇帝都非常重视治水,不仅总结历史经验,而且直面现实问题,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使得治水工程取得显著成就。虽然学界对清代治水工程已有深入研究,如王建革等人的《清代中后期黄、淮、运、湖的水环境与苏北水利体系》,王宇谦的《凌入中泓:清代黄河下游的凌汛与应对》,贾国静的《清代黄河治理与区域社会的发展——以闸坝减水工程为中心》,马俊亚的《清代黄淮地区的官方治水与地权转移》等。但目前学界对清代康熙和乾隆两朝殿试策问中关于治水主题的书写研究却相对缺乏,这实际上是清代治水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殿试是古代科举选拔人才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所用的试卷,即殿策,于唐宋发展成熟,明清至鼎盛。清代殿策或由皇帝御制,或阁臣拟制再由皇帝圈定[1],代表着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集团选用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它反映了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政治热点。清代殿策中的治水主题与时代政治密切相关,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和价值观念。根据《清实录》所载殿试统计,清初至乾隆朝共有殿试61次,其中11次以治水为主题,占比18%。清代殿策中,治水主题书写的重点是黄河、运河、淮河及海河等关键水系。笔者就康熙和乾隆两朝殿策中治水主题书写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下所示(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顺治、雍正两朝殿策较少且均未涉及治水主题,康熙和乾隆两朝殿策较多且都书写了治水主题。在康熙和乾隆所写殿策的治水主题中,关于黄河和运河的治理占主流。

一、康熙朝殿策治水主题书写

清初统治者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等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漕运,“元明以来,建都在北,而粮从南来,运道独恃一水。运河绝黄河而北,故治河必先顾运。”[2]清初首任河督杨方兴言:“元、明以迄我朝,东南漕运,由清口至董口二百余里,必藉黄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3]这些都体现了黄河治理对于淮河、运河的主要意义和作用,即保障漕运。康熙帝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古之治黄河者,惟在去其害而止,今则不特去其害,并欲资其力以挽运漕粮,较古更难”[4]。这指出了清代黄河治理的独特性。漕运的重要作用是“以供天庾”,康熙九年(1670年)殿策首次探讨这一主题,“漕粮数百万,取给东南,转输于黄、运两河,何以修浚得宜,而天庾藉以充裕”[5]。此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十三年(1694年)和三十六年(1697年)的殿策,多次强调了治理黄河和运河对漕运的重要性。对治水意义和作用的书写,关键是要寻找有效治水策略。由于黄河侵夺淮河水道,决口灾害经常发生。清人

总结了该地区治水的特点,《清史稿》中有:“夫黄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而运亦病。由是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钜,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6]简言之,黄河侵夺淮河,阻碍了运河漕运,导致该区域水患最深,也最为难治。康熙二十一年殿策也反映了这一难题,针对此修彼溃而效果不好的现状,殿策从黄河本身和工程两个方面提出分析,而一切的关键在于举措要有效,“或疏浚下流,或固筑堤岸。前人之成法具在,岂在昔则有明效,而今不可踵行欤?使实意讨究,修浚得宜,上不梗运道,下不病民生,必有策以处此。”[7]将当下治水措施与前人治水效果作比较,探讨前人措施治理过程中黄河保证漕运的可行问题。现实中,康熙也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二十八年(1689年)他南巡督查河道时指出:“修此堤工,所需之石,从何处取办应用。此堤关系紧要,必须修筑坚固,方可无虞。朕闻洪泽湖,昔日俱系民田。因高家堰筑堤,淮水泛溢,遂尔成湖。彼时之民,未必不怨。今高家堰堤,理应修固,但需用石料浩繁。若运办不得法,恐致累民。虽动正项钱粮,给价募雇,然地远工繁,或仍派于民,减给工价,亦未可定。”[8]相对于殿策书写,康熙亲临一线的指导,思虑得更加具体切实,措施更具体可行。康熙三十三年殿策再次书写该主题,“黄、运两河,所关綦重,今虽修筑奏绩,已底安澜,何道而俾永固无虞,万世利赖与?”[9]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