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鉴赏统练(对比阅读)含答案.docxVIP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鉴赏统练(对比阅读)含答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25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末)

【甲】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②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乐府诗歌体裁的名称。②孤客:独居他乡的人,诗人自指。

1.下列对甲乙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自古”一词,指出了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传统看法由来已久。

B.“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突出自己对秋日的喜爱,与乙诗对秋的情感不同。

C.乙诗首句就题发问,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这一问可能还暗含诗人怨秋的意思。

D.乙诗“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2.在上面甲乙两首诗中,刘禹锡借助不同的意象寄托了不同的情感。

(1)《秋词(其一)》借“鹤”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秋风引》借“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

1.B??2.示例:乐观(昂扬向上)???示例:思乡

【导语】

刘禹锡两首秋诗皆破俗见却各含况味。《秋词(其一)》以“晴空一鹤”冲霄破寂,借劲健意象抒昂扬豁达,颠覆悲秋传统;《秋风引》凭“萧萧秋风”“南飞雁群”,衬“孤客”闻秋先觉的孤寂,藏思乡之愁。一扬一抑,皆以秋景寄情,显诗人心境多面与笔力精妙。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结合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可知,此句通过“秋日”与“春朝”的对比,直接表达诗人认为秋日比春日更胜一筹的观点,核心是突出对秋日的喜爱与赞美,但并未体现“对春朝的厌恶”,属于过度解读;再结合乙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孤客最先闻”可知,乙诗借秋风、雁群营造萧瑟氛围,抒发孤客的思乡孤寂之情,确实与甲诗对秋的喜爱情感不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1)结合《秋词(其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知,诗人描绘了秋日晴空下,一只白鹤冲破云层、直冲云霄的画面。“排云上”的动态展现出白鹤的矫健与昂扬,打破了传统秋日萧瑟悲戚的氛围,诗人的“诗情”也随白鹤一同升向“碧霄”,传递出对秋日的喜爱与赞美。由此可知,诗人借“鹤”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情怀。

(2)结合《秋风引》“萧萧送雁群”及注释“孤客:独居他乡的人,诗人自指”可知,秋风萧瑟中,雁群南飞,而诗人作为“孤客”独居他乡。雁在古典诗词中常与“思乡”“归乡”关联,此处秋风送雁的景象,更易触动独居者的羁旅之愁。由此可知,诗人借“雁”表达了独居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23-24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新雁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1)《夜雨寄北》的作者是??????(人名)。

(2)两首诗歌都借助了想象:《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了??????情景;《题新雁》中,作者想象了故乡月下,亲朋好友倚楼望月,盼望自己早日归家的情景。

(3)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李商隐

(2)归家团聚后剪烛西窗、追述今宵的欢乐

(3)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和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诗人通过想象与妻子团聚后的温馨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因此《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了归家团聚后剪烛西窗、追述今宵的欢乐情景。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根据《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可知,诗人在回答家人询问归期时表示无法确定,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归家的渴望。同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幻想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场景,强化了对团聚的渴望。

根据《题新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月亮和江楼上的亲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间相互思念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对新雁和秋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家人团聚的向往。

(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

4.以下两首诗是作者同题所作。请借鉴第二首诗的阅读方法,完成第一首诗的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宋】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