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恶意差评侵权责任
引言:当”差评”变”利刃”,谁来守护公平交易的温度?
在网购成为日常的今天,商品评价早已不是简单的消费反馈,而是商家的”数字名片”、消费者的”决策指南”。点开购物页面,“4.9分”的店铺评分可能带来成百上千的订单,而一条”卫生差到想报警”的差评,也可能让苦心经营的小店三天无人问津。我们享受着评价体系带来的透明与便利,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现实:有人把差评当成泄愤工具,有人用差评勒索商家,更有人编造虚假信息恶意中伤——当”差评”脱离了客观评价的轨道,就成了刺向商家的”软暴力”。
这种现象背后,是消费者批评监督权与商家名誉权、财产权的激烈碰撞。我们需要追问:什么样的差评算”恶意”?恶意差评会引发哪些法律责任?商家该如何维权?消费者又该如何守住评价的边界?本文将从法律视角抽丝剥茧,还原恶意差评侵权责任的全貌。
一、恶意差评的”边界线”:如何区分”客观批评”与”恶意中伤”?
要明确恶意差评的侵权责任,首先得划清正常评价与恶意差评的界限。就像医生看病要先诊断病症,法律处理纠纷也需要精准的”界定标准”。
(一)正常评价的”保护色”:消费者的天然权利
法律从来都鼓励消费者表达真实体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明确赋予消费者”批评、建议权”,《电子商务法》第39条也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评价”。这些规定的背后,是对市场监督机制的维护——只有真实的差评存在,商家才会有改进服务的动力,消费者才能通过评价降低交易风险。
比如,王女士在某餐厅用餐后,在大众点评写下:“菜品口味偏咸,服务响应较慢,性价比一般”,这属于典型的正常评价。即使商家觉得”口味主观”,也不能以侵权为由起诉,因为评价内容基本属实,且未超出合理批评范畴。
(二)恶意差评的”识别特征”:四个核心判断标准
与正常评价不同,恶意差评往往带有”非正当目的”或”虚假内容”。结合司法实践,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识别:
事实虚假性:评价内容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例如李女士并未在某网店购买商品,却编造”收到假货,客服态度恶劣”的差评;或张先生购买的手机无质量问题,却描述”充电爆炸,差点引发火灾”(实际只是充电时发热)。
主观故意性:评价者明知内容虚假仍发布,或对虚假内容持放任态度(法律上称为”重大过失”)。比如刘先生因与商家发生口角,故意将”菜品卖相一般”夸大成”菜里吃出蟑螂”;再如陈女士听朋友说某美容院”坑钱”,未核实就发布”美容院强制消费,骗光老人养老钱”的差评。
手段攻击性:使用侮辱性、诽谤性语言。例如”老板人品极差,全家没素质”“这店就是诈骗团伙”等超出事实描述的贬损性评价,已从”评价商品”升级为”攻击人格”。
损害后果性:差评导致商家社会评价降低或产生实际损失。比如某奶茶店因”员工偷喝顾客奶茶”的虚假差评,次日订单量下降60%;某民宿因”房间有异味、卫生不达标”的不实评价,被平台降权后月收入减少2万元。
需要强调的是,这四个标准需综合判断。单一的”语言激烈”不必然构成恶意(如”这菜太难吃了!“可能是主观感受),但如果同时存在”事实虚假+故意编造+导致损失”,就可能越过法律红线。
二、侵权责任的”法律图谱”:哪些法律为商家撑起”保护伞”?
恶意差评之所以要承担责任,根源在于它侵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我国多部法律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保护网,我们逐一梳理:
(一)《民法典》:名誉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基础保护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第1165条则明确:“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恶意差评若符合”捏造、散布虚假事实”“侮辱性语言”等特征,就可能构成对商家名誉权的侵害。例如,某文具店被消费者编造”售卖盗版教材”的差评,导致家长联名投诉,法院最终认定该差评侵犯了店铺名誉权,判决消费者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商业诋毁的特殊规制
如果恶意差评发生在商业领域,还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这种情况常见于同行竞争。比如,某烘焙店为打压隔壁新店,安排员工以消费者身份发布”新店使用过期原料”的虚假差评,导致新店客流量骤减。此时,恶意差评的实施者不仅要承担对新店的侵权责任,还可能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甚至刑事追责(若情节严重)。
(三)《电子商务法》:平台责任与评价规则的约束
《电子商务法》第39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对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的途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全真模拟卷.pdf VIP
- 人教版(25秋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3《Same or Different》全单元教学课件.pptx
- 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课件.pptx VIP
- 第15讲 椭圆的共轭直径(解析几何)(解析版)》.pdf VIP
- 临床工作中科研与创新思维的建立.ppt VIP
- 酒店治安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docx VIP
-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上下册).doc VIP
-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doc VIP
- 体育与健康《田径--投掷》大单元教学计划(18课时).pptx VIP
- 抗震加固工程施工方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