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VIP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熟练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

2.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代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学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词句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解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行营

军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唐朝都城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五言绝句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诗意:我在远方怜爱故园长安中的菊花,(它们)应该靠近战场开放了。

诗意:我在远方怜爱故园长安中的菊花,(它们)应该靠近战场开放了。

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副战乱图。“故园菊”具有象征意义代指故园长安,

寄托这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诗的时间。披头

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凉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封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

便深刻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

典故。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首字领起: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意象: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想象: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四处了无声息,只有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