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pdfVIP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Vol.39,No.1,31-39

PsychologicalvelopmentandEducationD01:10.16187/ki.issn1001-4918.2023.01.04

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

应对方式的共变作用分析*

苏志强马郑豫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8100)

摘要:为了揭示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以771名小学3、4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友谊质量问

卷、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了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

量无法持续稳定地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但孤独感可以持续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发展;(2)童年期儿童的应对方

式既可以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纵向发展,也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结论: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

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共同变化关系,两者的发展轨迹均受第三因素一一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友谊质量;孤独感;应对方式;共同变化;儿童

分类号:B844

质量反映了两个个体间友谊关系的亲密程度(杨丽

1问题提出

珠等,201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儿童阶段,友谊质

从终身发展的视角来看,友谊质量影响着个体量可以作为预测个体孤独感的重要因子(Shin,

2007)。这种预测效应在控制了同伴接纳等因素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Berndt,2002;Ng-Knight

etal.,2019),孤独感则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各种情后,依然有着较为独特的显著性(ParkerAsher,

绪问题和适应不良(BlossomApsche,2013;Ro-1993)。相关的纵向追踪研究也证实,小学3~5年

tenbergHymel,1999),两者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均级学生友谊质量的发展对1年后的孤独感依然有着

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友谊质量和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赵冬梅,周宗奎,2006)。就

孤独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Nangleetal.,2003;内在机理而言,孤独感的存在意味着个体所期望的

亲密、支持和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Canary

Shin,2007;赵冬梅,周宗奎,2006)。然而,少有研

究探讨童年期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Spitzberg,1993)。而友谊质量的积极效应则在于,

实际上,童年期是友谊质量逐步形成,孤独感初步呈它所提供的情感安全、亲密和陪伴等因素能够促进

现的初始阶段(AsherPaquette,2003;Phillipsen,

个体的情感发展(Rubinetal.,2004),这具体表现

1999),探讨此时期内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有着重为儿童孤独感的减轻(Hozaetal.,2000)。然而,以

要的教育实践意义。往研究在探讨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影响时,常常忽

1.1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略了友谊质量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从纵向

1.1.1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影响发展的视角来说,积极关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才能

孤独感的社会需要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人确保各项心理功能的健康(BaumeisterLeary,

保持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的缺失会引起个体产生1995),Parker等人(1996)的研究就证实儿童保持

孤独感(Sullivan,1953),而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当友谊的能力与孤独感有关。但对于童年期的儿童来

一个人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会说,有学者发现在一年的监测时间内,3~6年级儿

出现(PeplauPerlman,1982)。可以看出,两种观童友谊提名的对象存在很大的变动性(Renshaw

点均强调孤独感的产生依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实用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类实用性文档的撰写、修改、润色,擅长各类PPT文案的定制,同时收集有海量规范类文档,欢迎各界朋友垂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