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如何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在教育一线并不太受重视。不少肩负德育工作主要责任的班主任,很多时候是只关心教学成绩,忽视这一工作的开展。班主任之外的其他科任教师更是很少将德育工作视为自身的本职工作,更不用说将德育工作与自身学科教学相结合。由于笔者专业和水平所限,本文仅从高中历史教学方面,谈谈自己对德育工作的理解与开展。
关键词:德育、高中历史教学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很不受重视。这里既有大环境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又有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局限。在高中学校,“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往往只是停留在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号上,不重视德育工作成为常态,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德育成为容易被人讥讽的“变态”。可是,稍作思考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纵观古今中外,能够被世人所推崇,能够被后人所铭记的先贤名流,他们所接受的成功教育,无疑不能离开成功的德育,甚至德育要超过单纯的智育及其他。关于德育的重要性不作赘述,本文仅从高中历史学科如何与德育工作相融合,在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又能充分体会到思想道德层面上的正面引导,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一、展现历史中“显性”的人
我们高中历史课程中学习和探讨的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高中历史当中无论是政治史还是经济史与文化史,哪一段历史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就算是明显围绕一个主要历史人物展开的历史,教者往往也会忽略其中的“人”。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忽略并不是连历史人物的人名都不提这样的极端现象,而是缺乏对历史课本之外”显性”的历史人物成长与经历的必要补充。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在“革命道路的探索”这一目的设计上,不少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式地处理。这一课课程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有的教师设计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这三大部分,从宏观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略显呆板,但勉强能说得过去。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整篇内容就是在讲“毛泽东思想”,而把一位活生生的伟人完全忽略了,没有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而饱满的“毛泽东”形象。
这样的做法不但毫无创新之处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而且还会因这一目内容处理的过于浅薄,而使学生无法认清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对后来其成为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最终也使得紧密衔接的两个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经历被硬生生的割裂开来。毛泽东思想孕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会变成几个残缺景象的拼凑。
有关毛泽东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书上这一目仅用了“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这一句话带过。其实,这段经历对毛泽东思想的萌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处理这一内容时,添加了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求学以及在北大图书馆兼职图书管理员工作的经历。并将其月薪八块大洋和当时北大教授月薪上百大洋的收入作以简单的比较,说明其收入很低。再加上对毛泽东初到北京时的吃穿住行简要介绍,如在住宿上十几个人挤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晚上起床翻身都要跟旁边的人打个招呼才行。但是,就是如此,毛泽东时刻不忘多读书学习,向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胡适这样的大家请教。这自然丰富了毛泽东的学识,拓宽了视野,更使接受了新的思想,成为一位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的课程设计,应该更能反衬出青年时期艰苦生活下仍甘心追求民族解放真理的可贵品质,并可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向革命先贤学习,不畏艰苦,怀揣理想,砥砺奋进。
二、挖掘历史中的“隐性”的人
能够做到展现历史中“显性”的人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善于深挖历史课本隐含的“隐性”的人。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中,课本围绕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以及“曲折的发展”三个子目展开,显然,民族资本主义是本课的主角。
但是,如果就民族资本主义而言民族资本主义的话,学生缺少对这一概念形象而必要的“代入感”,很难轻松地理解这一概念,更不深入地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资本家或民族工业,以其发展为主线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典型的时代背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近代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荣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为主线,引导学生去探寻影响荣氏企业兴衰的时代环境。
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选用了这样几段史料:“1943年前后,日本变着法子想收购荣氏四家工厂,荣德生严词拒绝:‘我绝不把中国人的企业卖给外国人’。汪伪政府的大汉奸、‘外交部长’褚民谊专门宴请荣德生,企图迫使其让步。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宁可让日本人将工厂搬空毁灭,也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