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图片、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抓景,了解背景,想象等方法体会张继的愁苦。

2.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教师暑假游玩寒山寺的拍摄视频引出诗人张继,让学生与一千多前的诗人更加拉进了距离。

二、知诗人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然。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事件时间解诗题

事件

时间

地点

地点

枫桥夜泊

诗题: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下的岸边。

读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读古诗的目标:

字正腔圆,清晰流畅,节奏分明,

读出韵律2/2/3的节奏,适当的配上手势。

赏诗意

1.赏析《枫桥夜泊》

夜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霜:寒冷。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眠:半睡半醒的状态。

姑苏城:江苏省苏州城。钟声:寺庙在半夜敲打的无常钟。

月亮已落下来,在这处处是霜的寒夜里,偶尔几声乌鸦的啼叫打破了四周的寂静。

只有江边的枫树与江上的点点渔火,陪伴我这远游的旅客发愁、失眠。

突然间,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响起了半夜的敲钟声,这钟声传到客船上,在我耳边悠扬地回响……

悟诗情

提问1: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问2:眼前的景色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提问3: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情感呢?

字字写景,句句传情,不眠之夜,张继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终声,感受了霜天,的寒冷,张继把愁绪都融入到了这些景物里,这是一种融情于景的写法。

知背景

深度剖析张继为何而愁,了解这首诗背后的创作背景。

情感升华

此时,如果你是张继,再次回望此刻场景,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那是生不逢时的叹息——月落乌啼霜满天

那是身处乱世的苦楚——江枫渔火对愁眠

那是漂泊异乡的无奈——姑苏城外寒山寺

那是心系家国的忧愁——夜半钟声到客船

九、拓展运用

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从诗人张继描写的景物中感受作者“愁”的情绪。还有许多诗人也用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写下了佳句。

静夜诗绝句

唐李白唐杜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窗。

小练笔

你能把自己的某种心情融入在一个或多个景物表达出来吗?

十、诗入歌舞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音乐美。跟着老师一起来先读一遍,接着我一起边做动作边学唱这首诗,把这首诗唱给你们的家人听。

教学总结与反思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但对诗情、诗境的领悟还不够。我认为到了中高年级,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是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在后两者有所着力。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般停留在意的解释,而诗的意蕴却没被挖掘出来。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的文字。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了解诗人写的背景以及抓诗眼、悟诗情、入诗境的方法。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