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说课一等奖.docxVIP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说课一等奖.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进中举》教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难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

1、《范进中举》作者是,代人。它选自《》,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全文可以分为

和两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5段的部分语段。

二研读——“好”在哪里

1聚焦“好”字

①这一个段落如果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范进发疯。范进在发疯后,反复念叨的只是一句话,哪位同学绘声绘色地把它朗读出来——

【屏显】“噫!好了!我中了!”

②这句话里最能代表范进对于中举一事态度的字是哪个(好)

2研读“好”在哪里

①朗读:你觉得这个“好”字要读出什么意味(心满意足、终偿夙愿)

②思考:从全文的描写来看,中举到底好在哪里

【屏显】请细读课文,抓住文章中对不同人物的各类描写,扣住关键词句谈谈你的想法。

③全班交流并完成表格。(男女同学擂台式填写。)

3方法归纳。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和讽刺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4学以致用。

请学生在整个文章中找一处使用讽刺手法的地方并赏析。

5小结胡屠户人物形象。

6出示对联,师生对读,进而探究张乡绅和众乡邻人物形象。

【屏显】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三、体味——“噫”中微妙

1聚焦“噫”字。

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葛红兵曾说过:“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里渗出来的。”那么这句话中的“噫!”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样的韵味下面请一位同学将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请注意着重体会“噫”的情感与韵味。

2体味“噫”中微妙

(1)请到课文中找到描写范进中举前情态的句子,指导朗读并重点品读“装”字

【屏显】胡屠户批评他时,他说:“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发疯被打醒后,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报录人到范进家里时,范进正抱着鸡,后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他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还说:“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2)范进即使因为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但他依然心想——

【屏显】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①这句话里你想重读哪几个字想象一下,范进在心里说这几个字时,他可能有哪些潜台词

②交流并明确:范进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唯唯连声的时候,突然看见中举的大红报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这一切化作一声“噫”字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3分析范进人物形象。

透过这一声“噫”,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四、深思——“中”里乾坤

1聚焦“中”字

同学们,当我们在读文时长久地凝视一个字或一句话时,作家藏在字缝里的话也就能够被你找到了。那么,“我中了”,这三字里,你想重读哪个字为什么

交流并明确:“我”:强调这次中举的不是别人,这是范进的反复自我确认,也是他在压抑期盼多年后终于有机会要昭告世人自己成功中举一事。

2深思“中”里乾坤。

(1)再读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的语段。

(2)让范进痴迷疯狂、神魂颠倒的到底是什么呢让他人对范进的态度前倨后恭,瞬间变脸的也是(封建科举制度)

(3)思辨:你们觉得封建科举制度好不好

【屏显】封建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它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到了清朝,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被限定为八股文,它便失去它的进步意义,甚至成为腐蚀人们思想的毒瘤。

(4)简介作者和《儒林外史》。

文档评论(0)

138****95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