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老书院的人生轨迹.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家老书院的人生轨迹 广安是四川省东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 在历史上,广安是人才辈出之地,汉有名将庞雄,宋有鲁国公安丙,明有户部尚书王德完,清有名将李准。 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广安保存下了丰富的人文史料。 三千多年的风雨变换,广安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三千多年的精神传承,这座古城的人们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头。 当长镜头被慢慢拉近时,人们会发现三千多年后,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住脚步, 而愈发的精彩和传奇。 邓小平的财产是“三合院” 2014年,盛夏,我们再一次走进牌坊村,村头两棵榕树相对而立、茂密参天,伸出来的枝丫交错盘绕。这棵树有100年的历史了。 百年的树龄见证了一个村子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潮涨潮落。而百年历史如渠江水一样长流不息,带走了两岸的沙石和草芥,留下来的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铭记。 1904年8月22日,盛夏。在距广安县城20里路的协兴牌坊村,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村子的宁静,这名邓家男婴的出生对于这个三代单传的家族来讲意义重大, 让这个家族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邓家希望这个男婴将来能够像先祖一样光耀门楣,建功立业,于是给他取名为邓先圣,后来由于私塾老师说这个名字对于祖先略显不敬,于是又给他取了学名邓希贤,这个名字他用了18年。 翠竹深深,凉风习习,邓小平的童年伴随着三合院外一枯一荣的竹林一年一年地度过,三合院后来被人们称为邓家老院子。三合院由邓小平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相继建成,幼年的邓小平就生活在这和睦的大家庭里。 继承着祖上敢拼敢闯的精神和这座古城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温润气质,邓小平从小就性格鲜明、不拘传统、乐于助人。 邓小平读书,协兴场创办的北平小三学 1910年,刚满6岁的邓小平进入了附近翰林院子发蒙读私塾,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蒙童的功课主要是读书写字,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以识字为主的启蒙读物。乡间私塾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乡土适应性,成为那个时代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首选,三代单传的邓家坚信只有读书才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一年后,邓小平离开私塾,进入了协兴场首创的北山小学堂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原北山小学堂位于协兴镇老街,距离牌坊村5华里。行走在协兴老街,两边古老的街房相互偎依,古朴的梁、柱、础、片片小青瓦,显露出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无论作为交通要道的协兴场如何发展变化,这条老街始终保留着当初的原汁原味。 走进这所由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和几名开明绅士于1909年共同创办的北山小学堂,学堂的原貌依然保留。青石板路、木质结构的学堂,虽然早已成为了供人们观瞻的纪念堂,但风貌犹存,身处学堂间,耳旁依稀还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据当地老人讲,少年时代的邓小平读书十分勤奋用功,在北山小学堂学习的四年时间里,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几天课外, 从未旷过一天课,无论酷暑,还是寒冬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从未影响他去上学。 邓扫一:邓小平的程序和希望 在家乡的这些年,邓小平从孩童变成了少年,家乡的平静安宁让邓小平过得充实而愉快,而那时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从广安到重庆,水路漫长。渠江的水淌了多少年,渠江的纤夫号子喊了多少年,它记录着这个民族贫困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由一批留洋人士倡导的爱国运动达到高潮,由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班遍布全国,1918年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在重庆夫子祠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而当时,邓小平正在广安读中学。 身处重庆的邓绍昌写信回老家广安, 让儿子邓小平也来重庆参加这个留法预备班。当时,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广安已经有不少志士仁人决心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求如何救国的答案。邓绍昌作为爱国开明人士,同样也期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出一位有作为的人物。父亲邓绍昌的主张和母亲淡氏的不舍引发了家里的一场争论,但最终母亲淡氏忍住了不舍,同意了丈夫的决定。 谈起当时临别时的情景,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依然很动情,70多岁的他说自己当时还未出生,并没有亲眼见证,但从长辈们的言谈中,他了解到全家人在送别邓小平的时候,家里给他开了欢送会, 因为邓小平家的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淡文全的母亲和其他亲人都给了邓小平一些盘缠。 带着母亲的不舍、父亲的期盼和亲人们的祝福,邓小平身挎一个小包袱离开了老家踏上了去重庆的船。16岁的邓小平只是想着外出学点本事,再回到老家振兴家业,却不料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过,而他的人生也在这历史的起起伏伏中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