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 和当时的许多学者一样,任鸿宇6岁入学。1904年,18岁的任鸿宇参加了巴县中学考试,并在10000多名儿童中获得第三名,成为最后一位学者。 1905年, 任鸿隽以短期师范班毕业, 次年到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学一年, 1907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革命党的大本营”, 虽程度仅中等, 但“乐其与己见相合, 故即居之”。任鸿隽入学后第一件事是剪辫易服, “虽由此冒革命党之嫌疑, 不顾也”。 (第678页) 在这里, 任鸿隽结交了大批朋友, 如胡适、杨铨、但懋辛、张奚若、朱经农等。中国公学虽然满足了任鸿隽革命的欲求, 但毕竟是个中等程度的学校, 而且他继续呆在上海的经费也没有了, 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 翌年东渡日本。1 1909年, 任鸿隽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中学阶段乃告一段落, 成为晚清政府的“官费生”。在享受国家“俸禄”的同时, 加入同盟会, 进入反清排满的“革命共同体”。与革命党川人喻培伦、黄复生等交, 亲见他们制造炸药受伤, 乃选习化学以明了炸药制造的原理, 为革命效绵薄之力。“吾此时之思想行事, 一切以革命二字所支配, 其入校而有所学习, 不能谓其于学术者所企图, 即谓其意在兴工业, 图近利, 仍无当也”。 (第679页) 担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吾是时所最感快乐者, 即平时好友不知其同属革命党人, 偶于秘密会中遇之, 于狂喜之余, 交情亦愈浓厚;最痛苦者, 广州之役, 亲送许多至友前往参加, 一旦败耗传来, 真如天崩地裂, 万念皆尽”。 (680页) 也以文字宣传革命, 发表《川人告哀文》、《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等, 慷慨激昂, 极尽渲染之能事。此外, 从章太炎习国学, “在学问方面, 自己认为值得的, 恐怕是从章太炎先生读了几年国学”。 (707页) 同学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马叔平、沈尹默、沈兼士等。 武昌首义后, 任鸿隽弃学回国, 参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担任临时大总统秘书, 秘书长为胡汉民, 与吴玉章、萧友梅、张季鸾、杨铨、谭熙鸿、冯自由、李书城等共事。在秘书处承担起草文告等工作, 孙中山《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孝陵文》等都是他的手笔。南北议和, 临时政府解散, 曾在政府任职的若北上做官自然有其位置, 当时也确实在某些部门增加了一些职位, 以备到北京做官。但任鸿隽和几个在秘书处的同事, 决定再到国外继续求学, “为将来国家储才备用”, 议请政府资送留学, 不想却引发了民初“稽勋局大派东西洋留学生”。2由任鸿隽拟具呈文向孙中山申请, 不意名列首位的他却未获批准。胡汉民说希望他不要出洋, 留下继续工作, 而且说是蔡元培的意思。与蔡元培商量, 蔡说民国初建, 希望他多贡献力量, 不必急于求学。参议院方面也要他担任秘书长的职务, 这可是个地位极尊的位置, 友朋们劝他留下来担此重任, “这已是金邦平的地位 (金邦平在前清时是留学生考试取中的洋状元, 后做资政院秘书长) , 你何必再去留学呢?” (第712页) 但他留学志愿已决, 只得感谢各位厚爱。 民国建立特别是袁世凯当政以后, 有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 即许多人热衷宦海浮沉, 醉心于利禄仕途。梁启超为文《作官与谋生》说: 居京师稍久, 试以冷眼观察社会情状, 则有一事最足令人瞿然惊者, 曰:求官之人之多是也。以余所闻, 居城厢内外旅馆者恒十余万, 其什之八九, 皆为求官来也。……大抵以全国计之, 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 恐不下数百万人。……盖学而优则仕之思想, 千年来深入人心, 凡学者皆以求仕也。……迨民国成立, 仅仅二三年间, 一面缘客观的时势之逼迫诱引, 一面缘主观的心理之畔援歆羡, 几于趋全国稍稍读书识字略有艺能之辈, 而悉集于作官之一途。3 黄炎培发表《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 说: 光复以来, 教育事业, 凡百废弛, 而独有一日千里, 足令人瞿然惊者, 厥惟法政专门教育。……戚邻友朋, 驰书为子弟觅学校, 觅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 求为介绍入学校, 入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 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 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4 与时人奔走于官场、亟亟于利禄不同, 与大多数革命者在新秩序中以胜利者自居不一样, 任鸿隽毅然抛弃通过流血革命获取的高位, 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 这在“官本位”的中国, 是何等的魄力与勇气?!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 任鸿隽弃官从学是他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 从此, 他从一个“暴力革命”的青年行动者转变为“科学建国”的实行者, “国家建设”成为他终生不渝的志业, 此后的无数次选择都以此为基准点。在世人共趋政治与革命之时代, 像任鸿隽这样以国家建设为矢的的选择, 为中国历史别辟一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