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亚理斯多德无自制力概念之若干问题.docVIP

关於亚理斯多德无自制力概念之若干问题.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6 關於亞理斯多德「無自制力」概念之若干問題 目錄: I. 亞理斯多德對無自制力現象之基本立場 II. 無自制力之類型─對1146b 8-1147b 19之解釋 III. 無自制力如何可能 VI. 何以無自制力者是該被責備的 前言 亞理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第七書所處理的「無自制力」(akrasia)問題,長久以來,不僅在哲學領域內引起廣泛的討論;許多以人類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學門,也甚為關注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廣大的關注,主要是由於,「無自制力」是個在行為中經常出現的現象;然而,至少就哲學而言,它卻是個極難以嚴密的概念架構來處理的問題。亞理斯多德以「無自制力」主要用來指稱下述這種現象:某人作出他所認為壞的行為,雖然他有能力不去這樣作。對此,蘇格拉底完全否定存在著這種現象,他所抱持的基本理由─根據柏拉圖在《普羅塔哥拉斯篇》的陳述─乃是:「沒有人會自願為惡」(Protagoras, 345d 8)。根據這個前提,無自制力現象在蘇格拉底眼中,就是個相當悖理的事;因為,假使某人真的「知道」他所作的是件壞事,那麼根據希臘人固有的「知道地行為即自願行為」的基本想法,這就表示有人會「自願地」作出對自己有害、不利之事。因此,蘇格拉底的結論是:不存在著無自制力現象,為惡者基本上都是「出於無知」(357e),意即「不知道」那件事是件壞事(事實上對他的「善」無益之事),而以為是件對他有利之事。 英美學界常以「意志軟弱」(weakness of will)來翻譯希臘文「akrasia」一詞。這個翻譯不甚恰當,因為,這個翻譯除了(如同D. Davidson所嘗試的那樣 Davidson 1975.)有轉移問題焦點以外,它亦假定亞理斯多德認為存在著某種叫做「意志」的心靈能力。 關於akrasia概念英文翻譯問題見Bostock 2000, p. 123; Rorty 1980, p. 283 (note 1).亞理斯多德雖然有「理性決定」(prohairesis) 的概念,但此概念是否能夠代表我們現今所理解的意志概念,實屬可議。 Prohairesis英文通常慣於被譯為rational choice,德文則通常被譯為Willensentscheidung。前者較側重此概念的理性要素,後者則較側重意志要素。但兩翻譯恰好是各執一端,因為亞理斯多德明確將prohairesis定義為「欲求中的理性」(orektikos nous)以及「思維中的欲求」(dianoetike orexis; EN VI 2, 1139b 5 f),它實兼具理性及欲求(意志)的要素。然而,亞理斯多德所面臨的無自制力現象,到底具有何種結構?假使亞氏與當時希臘「大多數人」(hoi polloi)對此現象之理解並無二致,那麼可以就(經由柏拉圖轉述的)蘇格拉底對普羅塔哥拉斯所陳述的「大多數人意見」,來作為基礎分析無自制力的結構:「(人們)認為,有許多人雖然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但卻不願作它,而作了其他的事,雖然他們仍然可以去作最好之事。 … Davidson 1975. 關於akrasia概念英文翻譯問題見Bostock 2000, p. 123; Rorty 1980, p. 283 (note 1). Prohairesis英文通常慣於被譯為rational choice,德文則通常被譯為Willensentscheidung。前者較側重此概念的理性要素,後者則較側重意志要素。但兩翻譯恰好是各執一端,因為亞理斯多德明確將prohairesis定義為「欲求中的理性」(orektikos nous)以及「思維中的欲求」(dianoetike orexis; EN VI 2, 1139b 5 f),它實兼具理性及欲求(意志)的要素。 無自制力這個經常發生的現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對希臘三哲人造成無比困擾,因為不僅柏拉圖還是亞理斯多德皆繼受蘇格拉底在實踐哲學上一個根本想法:理性或者知識對於行為具有至高無上的支配力量。承認無自制力現象,無異承認理性可以被慾望「像奴隸般驅使呼來喚去」(EN VII 2, 1145b 24; Protagoras, 352b 4 f)。當然,亞理斯多德並非很輕易地隨著蘇格拉底的觀點直接否認存在無自制力現象;事實上,他認為蘇的觀點「違反現象」(EN VII 2, 1145b 27 f)。因此,根據現象,無自制力行為對亞氏而言是存在的。然而,這個現象的存在,卻對他整個倫理學的根本原則造成極大挑戰:人的行為之所以可以說是理性的,乃是由於它「追求某種善」(1094a 2)。根據這個原則,無自制力又顯得是個悖理的現象,因為我們在慾望驅使下,至少在行為的當下,似乎已完全推翻我們先前的「知識」,而把慾望指向的對象當作某種「善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