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归隐情结.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2007-12-14 15:21:00 | By: 胶东书生 ] ? 0 推荐 ?一、探讨陶渊明“归隐情结”之缘起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标举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1],这是肯定陶渊明之伟大的代表性评价。而宋代的苏东坡,平生最为赞赏的诗人就是陶渊明了,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苏轼《与苏辙书》)尤其在晚年的苏轼的眼光中,渊明更是古今以来一人而已。然而,有着如此崇高地位的陶渊明,在他生前身后的几个世纪里,不过是个会写些田园诗的隐士(颜延之《陶征士诔》),是个对司马氏王朝抱着拳拳孤忠的“晋室遗老”(《晋书·隐逸传》),是个“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的酒鬼,类似刘伶而没有刘伶的荒诞,类似阮籍而没有阮籍的放达,如是而已。 ????在我们今人的眼光里,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是晋以后绝大多数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他们在经历了官宦生涯的浮沉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回归到陶渊明,即便身不由己,也会心向往之。比如苏东坡,虽然其一生并未能真正归隐,但在他的诗文中却反复咏叹归去,在晚年更以学陶闻名。这也许就是陶渊明的魅力,留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是一个永不泯灭的隐者形象!所以,探讨陶渊明的归隐情结,实在是个有着永恒意义的话题。 ????但是,尽管陶渊明一生乐于归隐、心怀归隐,并且实现了归隐,但在本质上,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隐士,像伯夷、叔齐那样阳山采薇,销蚀生命;他也不是一个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浑身静穆”(朱光潜语)的仙人,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法接近他、理解他……渊明实在是一个率真自然的、充满了人情味的性情中人,他能够成为千百年来士大夫们的精神归宿,绝非是一时一地的偶然!作为后世的崇陶读者,有责任去解读诗人心中对“隐”的独特情怀。 ????本文力图从贯穿了诗人一生的一个“隐”字出发,来探讨诗人的归隐情结,注重从诗人的诗文中来取证,走近诗人、读懂诗人,进一步挖掘诗人的归隐精神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 二、陶渊明归隐情结产生的原因 ????陶渊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抱定将来做一个隐者的,非但如此,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甚至比他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更为壮志满怀,同时有更多的献身准备。在诗文中他也多次表露自己的远大抱负,如《荣木》一诗中,他写到: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这种处世的态度可以说完全是儒家信徒的思想。“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诗人此时吐露出的更是一个在政治上颇有大志的人的口吻。但是,怀有一腔济世豪情的陶渊明却迟迟至29岁时才第一次进入仕途,起初为江州祭酒,却又“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书·陶潜传》)在以后的十二三年间,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在“入世”与“出世”、“仕”与“隐”上徘徊不定。不过在他一生中不容置疑的一个事实是:陶渊明每次出仕都很快地就辞职归家。原因何在呢?“不堪吏职”大约是最简捷最明白的解释了。那么又何以“不堪吏职”呢?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解释: ?? (一)黑暗现实下的政治性退避 ????陶渊明生长在一个朝代更替、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里。他出身于比较寒微的地主阶级家庭,虽然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名臣,但是到陶渊明时,他和陶侃的袭封长沙公的一房子孙已经是“昭穆既远,已为路人。”(《赠长沙公序》)了。他的祖父和父亲虽说都做过一定时期的官,也是不很大。他自己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可见他的出身家庭是相当贫困的。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社会里自然很难得到别人的重视,这就决定了他在仕途上必然不能得志和他的抱负决不能实现的命运。 ????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使陶渊明有旷世之才而不为当世所用。尽管屡次出仕,所得到的却只是参军、县令之类的官职,远远地不能施展他的抱负。陶渊明自幼就修身进德,读圣贤之书,履仁义之道,慕忠孝之节,实指望天下澄清,有所作为。但是,他越来越清醒地看到现实官场中到处布满了阴险的陷阱,“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整个社会腐败不堪。而官场中吹牛拍马、贪污舞弊的堕落行为和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政治风气更是陶渊明所不能容忍的。黑暗的社会容不了他,他也绝不肯对这种现实妥协,在《感士不遇赋序》中,他说: ????自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 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 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 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 三闾发已矣之哀. ????在这里陶渊明道出了他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不满当时的现实,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他自比伯夷、商山四皓和屈原,正是说明他看不惯那个社会,而那个社会也容不了他的情况。他“虽怀琼而握兰”,也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