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华北灾荒对农村经济影响.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华北灾荒对农村经济影响

民国时期华北灾荒对农村经济影响   摘 要:民国时期,华北自然灾害频发,使华北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灾荒发生之后,灾区的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其主要表现有:粮食减产,使灾区各种物价紊乱;农业崩溃,使灾区生产无以为继;百业荒废,使灾区工商全面崩塌;秩序紊乱,使灾区借贷之风盛行。由于灾害发生之后,灾区农村经济残破不堪,使灾后的重建困难重重。   关键词:民国时期;华北;灾荒;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49-02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和腐朽的社会制度之下,华北民众无力对抗自然灾害的肆虐,饥荒屡屡发生。本文对民国时期华北自然灾害对灾区农村经济的影响作一阐述。   一、民国时期华北灾荒概况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水、旱、虫、风、雹、冷、震、疫等层出不穷。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中资料统计,1912—1948年的三十七年间,河北累计受水灾752县、旱灾350县、虫灾338县、风灾10县、雹灾118县、冷灾21县、震灾14县、疫灾29县,其他灾害29县,总计1 510县;河南累计受水灾681县、旱灾341县、虫灾226县、风灾101县、雹灾142县、冷灾55县、震灾3县、疫灾80县,其他灾害1县,总计1 510县;山东省总计受水灾462县、旱灾341县、虫灾125县、风灾12县、雹灾46县、冷灾11县、震灾48县、疫灾14县,其他灾害1县,总计812县;山西省总计受水灾355县、旱灾444县、虫灾68县、风灾7县、雹灾84县、冷灾35县、震灾6县、疫灾55县,其他灾害3县,总计1 050县;陕西省总计受水灾346县、旱灾569县、虫灾162县、风灾216县、雹灾333县、冷灾284县、震灾31县、疫灾99县,其他灾害14县,总计1 233县。从受灾的频次和受灾的县数上,华北地区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以各类灾害而言,旱灾方面,1920年华北五省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华北地区的特大自然灾害,受灾总县数为317县,占华北五省总县数的3/5,灾民至少3 000万,其中死亡人口多达50余万;1928—1930年河南省大旱灾之中,全省118县,被灾县份多达112个,灾民相当于全省人口。水灾方面,1935年黄河水决口,河南沿???地带,均被黄水袭击,其中滑县受灾最为严重,据记载称该县灾区面积五千余方里,灾民30万,淹没牲畜15 000千头,计值75万元;淹没房屋45万余间,约值1 300余万元,财产损失总计约3 000余万元,死亡人数约万人。1938年花园口时间导致豫东平原淹没在黄水之中,灾民遍野。1939年8月河北全境和河南、山东大部区域发生水灾,这是20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灾害;蝗灾方面,20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大部和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蝗虫灾害;除了水、旱、蝗三大灾害之外,其他风、雹、冷等灾害也屡屡发生。总体而言,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来看,华北地区是中国全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   二、民国时期华北灾荒之下的农村经济   在自然灾害的肆虐之下,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残破不堪。概括起来,自然灾害影响之下的华北农村经济出现了以下混乱状态:   1.粮食减产,使灾区各种物价紊乱。民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滞后。对于完全靠天收的农业来说,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使农业生产处于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粮食的全面减产,而粮食减产必然导致粮价的飞涨,但与粮价飞涨相反的是,灾区其他物品的价格暴跌,灾区全面呈现出物价混乱的乱象。在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之中,京兆各县,夏季实收平均三分四厘余,其中涿州、香河、密云三县仅二分有余;秋季各县平均实收四分九厘余,大兴、宛平、房山等县均止三分[1]。山东一带灾情尤重,“二麦既寸粒未获,秋禾亦收获无望”。山西多数县“每亩收麦一斗四五升不等,秋季粒米未收”。在这种状况之下,灾区粮价均呈现飞涨的现象,如直隶沙河县1919年冬季米价是铜元五枚一斤,1920年春季升至六枚一斤,夏季则涨至十二枚之多,仅半年粮价就涨了2倍多。1927年山东发生灾害,全省107县的收成,有30个县相当于常年的10%~40%,35县尚不及10%。沂州、鱼台等县农田收成最多者不过二成,其值不敷纳税之用[2]。由于农业歉收,粮米缺乏,以致物价暴涨,即使有钱也无处购粮。1939年华北多次发生水灾之后,因田禾尽毁,物价飞涨,8月中旬大米每包售价38元,面粉每袋售价8.5元,仅十余天,大米就涨到40余元,面粉为10元以上 [3]。1942年河南大旱之时,郑州各种粮价平均高涨一倍,每市斗由四十余元涨至八十余元,粮价飞涨之速,为抗战以来所仅见。面对粮价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