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音和入声对比研究
促音和入声对比研究
摘 要 本文拟就中古汉语的入声字与日语的音读词呈现出的对应规律;入声在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呈现出的多样化的分布趋势;促音本身的发展历程、音值和实质;二者在发音和发展规律上的异同点等方面对日语促音与汉语入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索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促音 入声 方言 中日对比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促音的产生和发展与汉语词汇的传入有关。在汉语大量传入日本前,日语虽已零星使用促音,但仅为个别现象,促音并非音位,作为音位使用是在平安时代之后的事。而作为古汉语四声之一的入声也经历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入声韵以唯闭音结尾,发音短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业已消失,但汉语方言却或多或少地保留这一声调,甚至有些方言完整保留了古代的入声韵尾。有意思的是,汉语的入声字传入日本催生了促音,现代日语仍然大量使用,但入声这一调位却在汉语中日趋消亡。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日语中的入声字
2010年,日本公布了新的《常用汉字表》,该表将常用汉字扩充到了2136个。本文拟就该表出现的汉字进行研究。据郭锡良先生所著《汉字古音手册》,笔者确定中古汉语读为入声的汉字共383个进行分析。由于汉字大量传入日本的时间是隋唐时代,故本文所讲的古汉语发音为中古汉语的构拟音值。
1.1 中古汉语入声字在日语中的表记
中古汉语存在三个塞音韵尾:双唇塞音[-p]、舌尖塞音[-t]和舌根塞音[-k]。而日语是开音节语言,音节末尾不允许出现辅音,因此,当日本人试图模仿汉语发音时,便不得不采取在字尾后加高元音[i]、[u]的方式来使汉字发音适应日语的音韵体系。
(1)[-p]韵尾的表记:
日语对以[-p]收尾的汉字大体采用了[-フ]、[-ッ]两种方式进行表记。
a.以「-フ」进行表记
历史上,「-フ」的发音经历了由[pu]到[u]的演变,在汉字大量传入日本的奈良时代,该假名读如[pu]音。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记的[-p]尾字居多。如:凹(アフ)等。
b.以「-ッ」进行表记
即将[-p]韵尾表记为促音。例如:“纳得”一词,其发音???:纳([nau])+得([toku])→[nau toku] →[na toku] →[nattoku],即「ナットク」。另有合作、十回等。这样的表记法在现代日语中仍有残留,但这是音便不应算作表记的对应。
(2)[-t]韵尾的表记:
直到奈良时代,タ行发音都是[ta][ti][tu][te][to]。因此,日语便主要采用「-チ」「-ツ」来表示[-t]尾入声字。如:一(イチ)、骨(コツ)等。
(3)[-k]韵尾的表记:
日语对[-k]韵尾的表记采用的方式与[-t]韵尾的表记方法一样,即在原来的字音后加[i]或者[u]音来表示该韵尾。如:菊(キク)、夕(セキ)等。
1.2 不规则对应
日语在表记汉字读音时,对中古塞音韵尾的处理是相当有规律的。然而,我们同样也看到一些字——特别是有一个以上音读的汉字——其韵尾表记与中古汉语的韵尾不一致,出现了对应混乱的情况,现将这些不规则的对应举例如:[-p]尾入声字有:压(アツ)、喝(カツ)、涉(ヂュク)、接(セツ)、杂(ザツ)、纳(ナツ)、执(シツ)、立(リツ)、恶(アク)、甲(カン)等;[-t]尾入声字有:说(ゼイ)、出(スイ)、泌(ヒ)、切(サイ)、册(サク)、拂(フク)等;[-k]尾入声字有:喫(キツ)、祝(シフ)、读(トウ)、暴(ボウ)、匹(ヒツ·ヒ)、拍(ヒョウ)、格(カウ)、脚(キャ)、作(サ)等。
此外,“搾”虽读「サク」,但属和制汉字,不应算入声字;“不”属[-t]尾入声字,日语有「ホチ」、「フツ」两种读法,但现代日语多用「フ」、「ブ」二音;“欠”本非入声字,常用汉字表用它来代替[-t]尾入声字“缺”,故本文将其列入入声字的范围;“沸”虽有「フツ」的惯用音,但该字是去声字。
1.3 产生异读的原因
一般说来,产生异读的原因有以下三种:(1)惯用音的影响。如:压、喝、执、湿、涉、接、拍、拂、杂、册、纳、匹、泌、立、恶、不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惯用音并且逐渐定型,有的甚至取代了正音。(2)多音字产生的异读。如:说、切、出、祝、读、暴等。这些字都分别有去声和入声两种声调,故日语中也分别有与其去声调相对应的表记。(3)音便。如:甲、格、作等。他们在个别词中因为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会有特殊的读音出现,但并非通用的读音。
2 现代汉语中的入声字
现代汉语通常指普通话,但各地方言差异很大,体现在入声上尤为明显。入声在普通话中业已消失,但方言对它的保留情况却各有不同。关于方言的划分,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社科院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