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课堂).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堂)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 《近思录》 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一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臭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一个心去恶。 ——《传习录上》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不是无)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明白”是显现而不是创生)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这种思想受佛教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禅宗顿悟的一个经典案例是:众沙弥在讨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时,六祖慧能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典型的顿悟。 * 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本体论之上,王阳明提出了怎样的方法论? 何为良知,王阳明说: 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人的善性被私欲所蒙蔽。 王阳明让盗贼脱衣服,脱到只剩内裤,还让他脱,贼不愿意,王阳明说:这就是良知,只不过盗贼的良知让贪欲蒙蔽了。 那怎样才能摈弃私欲,恢复良知呢? 加强道德修养,去除私欲,即使是凡夫俗子也可以是圣贤。 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是清静自然的状态,有善意恶意的思维,是思维在活动的过程。知道善和恶的区别,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是良知。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必须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程氏遗书》这种扭曲人性的做法妄杀了多少性命。《儒林外史》中,父亲逼迫丧夫的女儿殉节后拍手称快,诸如此类,看看至今还残存的贞节牌坊就明白。但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