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代(Modern Nouveau)设计表现主义及其技术符号.docVIP

新现代(Modern Nouveau)设计表现主义及其技术符号.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现代(Modern Nouveau)设计表现主义及其技术符号

新現代(Modern Nouveau)設計表現主義及其技術符號 * 盧 圓 華 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教授兼系主任 應用設計研究所、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助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助教授 高雄縣室內裝修商業 同業公會會員大會 2003.01.17 「新現代」(Modern Nouveau)設計系統論年代的誕生。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現代設計運動(Modern Design Movement)發生的前後,歷時約兩百年;這段日子的西歐,特別是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自覺式社會革命――啟蒙主義(Enlightenment),總結西方的理性傳統並且延伸到生產建設的行動。典型的「現代主義」(Modernism)設計者獨具的新精神,就是在這種知覺意識狀態下培育出來的;然而,廿○世紀上半葉充滿社會理想色彩的菁英們所堅持的包浩斯(Bauhaus)及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現代設計,不論是專業與職業,抑或知識與教育均飽受後起的反動思潮強烈地衝擊。 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關係之密切,就像是現代主義和機能主義之互通有無。在機能主義的理論根源問題上,E.R.De Zurko認為:「『有機』(Organic)的術語作用關係到『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這一現代建築的機能適用觀念,係現代生物科學中的一個前提,好的建築是伴隨自然有機之道的」(參“Origins of Functionalist Theory”)。不幸的是,當設計的技術與知識,如同舶來品一般引進到台灣之後,那所謂的機能主義想法乃成為設計或建築學習者接受學院式課程訓練(discipline)的第一個設計的思維理論;至於這第一個用以成就形式創作的理論基礎,是否也成了唯一的設計思維,或是最後的終結理論呢?論者認為,少了西方技術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及其支配邏輯(logic of domination)的結果,台灣的設計教育勢難避免那般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上「依賴的現代性」。事實上,一連串不完整地生產技術動力變革,構成了台灣地區在這近百年的設計歷史進程中,往往居於接受理論的處境。 比較廿○世紀上半葉現代設計運動之前的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和今日數化年代裡的設計現象,這兩者在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創作意識上特具同工之妙,即在其原有現存的「當時期」理性傳統基礎上,由於「設計」主體者的「實踐主體性」之無可避免──所謂的設計實踐主體性之附隨於設計存有論(Design Ontology),因而呈現出某種反機械哲學的反動作風。十九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期結束之後,意氣風發的美術工藝運動(Art Craft Movement)引來新藝術運動之風;至於,後現代時期(Post Modern era)過氣之後,數位運算設計(computation design)同樣地促成抽象工藝(abstracting craft)的設計表現,至今方興未艾。 歷史中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的特性,往往表達那種「拒絕接受歷史風格的任何束縳」(N. Pevsner)意向,因此風格形式取向於自然的、流動的、非對稱的火焰形。這種表現主義傾向,到了今日新現代主義裡,那種直覺的、非純粹理性的、隱題的(unthematic)創作特質在數位化思維的推波助瀾下,其與傳統的「新藝術」之差別,在於後者隨著現代設計運動洗禮之後不得不然的機能因果論。在這裡形式和機能的舊關係和新關係被重新定位,袛是這一次的關係是發生在各種套裝軟體所扮演的強大工具功能。這類套裝軟體,可能可以涵概了整個設計計畫案的執行層面:文書處理、編輯系統、影像處理系統、形象模擬系統、繪圖系統,甚至包括E化資訊系統。因此,不論是規劃、設計計畫書寫作上的開發效益評估,設計圖的、施工圖的、空間模型的建構技術、虛擬實境的建構,或是材料規格的、產品規格的、設備系統規格的選用等等,形成另外一套設計技術運用上的遊戲規則,似乎某種程度地復現了前現代(pre-modern)及現代時期的「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技藝倫理(technic ethics)精神。事實上,廿○世紀廿○年代,社會理想取向的包浩斯理念,原係架構在一種藝術與科技(art technology)相結合的「生產性」社會目的。記得Walter Gropius於創校宣言裡提出:「所有視覺藝術的實用目的在於整體的營造」(The Ultimate Aim of All Visual Arts is The Complete Building / Programme of 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 April 1919)。這一現代時期前衛的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