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表演视角下《西厢记》民间改本探究
表演视角下《西厢记》民间改本探究
[摘 要]《西厢记》民间改本的作者以表演更“有戏”和观众接受为宗旨,改编情节和人物形象,而音乐、诨科和体制等演出形式也随之改变。删改次要人物和情节能突出中心;主角形象改变使其他人物形象也有变化;增入的曲牌和曲文加强了叙事和抒情效果;新增科诨能体现演员技艺。
[关键词]表演视角 《西厢记》 民间改本 民间艺人
西厢戏曲以歌咏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为主题,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简称“北西厢”)“天下夺魁”,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记》(简称“南西厢”)以及据此而改定的剧本在舞台上流行,对西厢戏曲的流传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概念的界定
改本,是根据某类戏剧进行创作和再加工的改编本。《西厢记》民间改本指根据戏文改编、以“西厢”为名的改编文本,包括全本和折子戏,是民间艺人根据西厢故事再创作的改编本。
二、全本《西厢记》民间改本
民间改本的全本指以南戏、传奇为主的戏文改本,以李景云《崔莺莺西厢记》(简称“李本”)和李日华《南西厢记》为典型。
(1)李景云《崔莺莺西厢记》
李本为明代《永乐大典》和徐渭《南词叙录》著录。李景云生平不可考,是元末明初的民间艺人。李本和“北西厢”除本事相同以外,内容和形式都不同。根据钱南扬辑佚,在其它西厢改本和曲谱里可考见该本的残曲,说明李本改编自早已存在的南戏祖本(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收辑李景云《崔莺莺西厢记》曲文28支,上海书店1956年,第145页、第167页)。
在形式上,曲文有不稳定性。李本【河传序】“巴到西厢”又称为【聚八仙】。南戏陈光蕊戏文有“崎岖去路赊”和【拗芝麻】“崎岖去路”曲文。有的戏曲选集把【拗芝麻】和【聚八仙】合为一套,可知西厢故事和陈光蕊故事的曲文时有混淆,两部戏可能同台演出。其次,吸纳流行小曲。戏文是以“村坊小曲而为之”,宣德写本南戏《金钗记》用【山坡羊】、【驻云飞】和【泣颜回】,《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也多用【泣颜回】、【出队子】和【刮鼓令】等民间小曲,李本能吸??上述曲牌。还能以小曲抒情,李本【傍妆台】表现莺莺思念张生时,连续运用【前腔】表达统一的戏曲情绪。又李本【前腔】超过佚曲的五分之一。这种音乐形式被“南西厢”继承发展。
在内容上,重视叙事性,增加新情节。一是增加叙事性曲文。李本作为正场的过曲有26支且情节清楚,作为人物上场曲的引子只有两支且用于莺莺抒情。二是重视曲牌的叙事性。李本【啄木儿】【三段子】的组合和戏文曲牌连套【啄木儿】【归朝欢】【三段子】的叙事形式相似(参见俞为民《曲体研究》所述戏文曲牌连套形式,中华书局2005年,第110页)。三是新增情节。李本《着棋》叙莺红下棋、张生偷窥。这情节未见于前代文本如《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北西厢”和“南西厢”,却被改为清代折子戏,可见这情节为李本新增。
(2)李日华《南西厢记》
“南西厢”主要根据“北西厢”改编,现存有富春堂本和汲古阁本。两本差别不大,本文以汲古阁本为准。李日华是江苏吴县人,生平不详。高儒《百川书志》记载“李日华《南西厢记》二卷”并有嘉靖间自序,说明它最迟在明代嘉靖年间已经上演(剧本原作者有争议,或为李日华,或为崔时佩,或崔、李共同完成,孙崇涛《南戏〈西厢记〉考》认为崔时佩、李日华为共同作者,见《文学遗产》2001(3)。学界习称为李日华改本)。
在形式上,首先把“北西厢”的音乐南曲化,如曲牌改为南曲的,根据南曲的腔调格律删改、合并曲文。其次是演唱方式灵活化。改“一人主唱”为轮唱、合唱和齐唱,一支曲子多由两个角色合唱或分唱,使人物戏份均匀,如扮琴童的丑角就要主唱三出;还有时空处理方式合理化;有冷场《烧香月夜》仅有莺红二人;热场《堂前巧辩》表现红娘和老夫人的激烈冲突;正场《佛殿奇逢》叙莺生一见钟情;过场《选士春闱》以一句提示带过。
在内容上,首先增加诨科。如《琴红嘲谑》叙琴童和红娘斗嘴;《金钗记》也有《仆婢戏耍》,可见仆婢调谑是南戏常见情节。从“南西厢”始,这类情节在改本中愈演愈烈。其次是色情因素。“南西厢”的红娘不再象“北西厢”那么纯,她在《临期反约》中成为张生的挑逗者,且戏份占本出三分之一。第三,加戏份使人物形象改变。红娘在“南西厢”的戏份赶超“北西厢”,成为和莺生并肩的第三主角;红娘对莺生的挑逗和刁难,让其形象世俗化,且和脚色“贴”生动活泼的要求相称,对贴脚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南西厢”创作时,南曲势头强劲,北曲已是日落西山。虽然南北曲在曲牌、用韵和腔调上多有不同,改编的难度不小,但作者把它改为适合南曲演出,上承“北西厢”余绪,下启昆曲折子戏,如李渔说“南西厢”能以雅调昆曲传演《西厢记》,“后世昆剧所演《游殿》、《闹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