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人桃源情结文化根源.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文人桃源情结文化根源

浅谈中国文人桃源情结文化根源   摘要:桃源情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阶段,那时生产力非常落后,食与住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需求,人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显得十分突出,自然物质环境决定着人们的食物获取方式,决定着人们居住习俗,原始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国文人;桃源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5-02   从“原始乐园”到“乐土乐国”,从“大同世界”到“世外桃源”,这些只有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存在的完美境界,体现出人类对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世界里理想情境的乐观憧憬。这两种看上去完全相反的心理趋向,实际上源自于一个情结――生活的美好与精神的自由。   一、向往自然――桃源情结形成的内驱力   桃源情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阶段,那时生产力非常落后,食与住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需求,人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显得十分突出,自然物质环境决定着人们的食物获取方式,决定着人们居住习俗,原始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中国社会传统的农耕文明的恬然自得的生活情境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他们不仅向往一个宁静富足、天人和谐、延年益寿的自然环境,甚至不断地将这种生存环境的理想提升为一种社会理想。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面对匮乏的物质资源和困苦的生存环境,这种愿望只能变成一种精神安慰,最终沉淀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后世文人内心深处不断呼唤的一个呓语。田园栖居的美好境界虽然带有梦幻色彩,但是这种寻梦的心态却是成了桃源意识形成的内在动因。   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天地人常合为完美的一体。而山水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人们崇尚自然,投身自然,山水自然成为人认识欣赏、投注情感的对象。人们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并获得了精神的慰籍和解脱。山水是构筑桃源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赏青山绿水产生的欣然快感,是人们不断寻找、追求宁静悠远的“桃源”境界的心理动力。   二、尊重生命――桃源情结形成的自然力   中国历代文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有一种普遍的宇宙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文人喜爱桃源,是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篇》)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   历代文人之所以将尧舜时期的社会视为乐土乐国,就在于他们法天而行,“唯天为大”(《论语 泰伯篇》)。亲近自然,与大自然同在,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快乐,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这是因为自然界是本源性的,自然界山水与万物同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回到自然界,才算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   历代文人对桃源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和喜爱,就是因为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体悟。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之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美好而自由的家园。“桃源”则正是自然与自由的统一体,它是陶渊明馈赠给后人的最好的礼物。在文人的“桃源”中可以尽情享受自由。在桃源中,束缚文人的最大枷锁――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已经荡然无存。他给予了主人最高贵的精神礼物――心灵的自由!现实中的桃源往往“烟涛微茫信难求”,而真正自由的天地只能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在生活中,绝对自由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于是,人类就转向精神世界,通过精神的象征活动来表达人对绝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概念里,自由一方面是指人类生存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的创造力量,但更多的则是指通过精神性象征活动从想象世界中所获取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乌托邦冲动。因此,古代文人常常通过精神性的象征活动以形而下的自然物(乐土、乐园、桃源)来象征人类对自由的渴望。   三、适应社会――桃源情结形成的外动力   对现实的躲避、对痛苦现实的否定、对失意情怀的排解,以及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使桃花源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国泰民安的“理想世界”。   (一)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在幽缈的远古时代,先民们茹毛饮血,巢穴岩居。然而,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原有蒙昧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真风告逝,世风浇薄”。恩格斯说:“卑劣的情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第一日至今日的动力”。这说明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裹挟着贪婪、疯狂和血腥,因而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危机与失范。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对“大同世界”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无论是儒家的“三王之世”、“大同世界”,还是老庄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