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教学教材.ppt
第六讲;主要内容;行政区划的要素:层级、幅员、边界、形状 ;一、秦以前的行政区划——分封制度;分封制在地方上大致可分为三级: 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其封地为 “国”,“国”是诸侯列国的都城。 诸侯在将封地分给 “卿大夫”,称“采邑”,大者为都,小者为邑。 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子孙和家臣,其身份为“士”,封地为“食田”(鄙)。 国(国都、都城);邑(有大小区别,大邑为都,小邑曰邑);鄙(乡鄙)三级。(拥有领地与人民) ;二、秦以前的郡、县;此时县的特点,与秦汉以后的县,有不同、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有的县是作为食邑赐给大夫的,可以世袭; 县的大小悬殊(国、乡); 县在边境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的性质。 相同之处: 县作为国君的直属领土,有予夺之权; 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称尹、公或大夫,不是世袭。 ;县鄙得县之名,县邑得其形,郡县得其实。 采邑——食邑——食禄 有土有民——有民无土——无民无土 郡县长官食禄而不食邑,临民而不临土,流动而不世袭。食田俸禄制开始萌芽,食田逐渐代替食邑的采邑制。 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 3、春秋后期,作为近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制开始确立 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于边远荒僻之处,郡与县互不统属。战国时期的郡亦多设在边区,如魏国的西河、上郡,赵国的代、雁门、云中郡,等等。 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 ;“封建”的“余波” 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和“七国之乱” 西晋的封建制和“八王之乱” 后来王朝的分封;三、秦汉: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刺史、司隶校尉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开始分全国13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 “掌奉诏六条察州”,即巡视监察吏治,称行部,共为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后将京畿七郡设司隶校尉监察,称司隶校尉部。 西汉刺史部之特点: 西汉时期的州刺史、司隶校尉仅代表朝廷分区巡察所辖之郡国吏治,既无固定驻地,也无定员,为中央的一级派出机构,是一种临时性的监察区,并非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东汉 1、省朔方刺史??并入并州刺史部; 2、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刺史部; 3、司隶校尉部实领一部,降为与外州同样的一个州刺史部,剩下13个监察区,俗称13州。 4、东汉的十三州,仍各设刺史一人,但岁终刺史本人不必到京城奏事,而是派属下替代;而且有了固定的治所。 5、东汉末年,以中央九卿任州牧,掌一州军民,余称刺史,拥有一州之兵权、行政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划。 州——郡——县 ;东汉十三州刺史部;四、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东晋侨置郡县;行政区域极其混乱,东晋王朝仅保江、淮以南诸州、郡,全国实有扬州、荆州、广州、宁州、徐州、豫州,侨州有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幽州和益州, 侨州、侨郡、侨县多分布于长江南北沿岸的荆州、扬州之地。;侨置郡县导致了:有名无实的州、郡、县,一名数地或一地数名的州、郡、县,遍布大江南北,州制混乱,造成了“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且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祥书。”“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 “皆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为四五,四五之中丞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 北方大族:王,谢,袁 南方大族:张,顾,孔,虞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共有23州,226郡,1300县。仅过了不到半个世纪,大同元年(546),“虚号相假”,析置大量州郡。已有94州,586郡。许多州县往往徒具虚名,无土地户口之实。在546这一年,北方的东、西魏政权有116州,413郡,南北合计,共有220州,999郡。 三级政区数目的比例已达1:2:6的低水平。甚至出现了两郡共管一县,两州合管一郡的怪现象,被称作“双头州郡”。 ;五、隋唐:从州县二级制到“道、路”时代;唐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 唐初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等十个区域,称十道,由官员由中央派遣,为临时性的监察制度。 开元二十一年,增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有固定治所,监察作用(如汉代刺史制度),成为十五监察区。 唐后期,经常把观察使和节度使合称作观察节度使或节度观察使,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道由监察区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监察权为节度使所兼管,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独立的监察区不复存在。 道(镇)—州(府)—县 道由最初的地理区划,无固定治所——→监察区,有固定治所——→行政区划,兼理民政、统辖数州,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六、宋:“复式形态”的路制;河北四路安抚司分路为: 大名府路 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 高阳关路 治:河间府(今河北河间) 两者属河北东路 真定府路 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定州路 治:定州(今河北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