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作品桃意象的审美意蕴浅谈.doc
古代文学作品桃意象的审美意蕴浅谈
[摘要] “桃”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文人笔下被寄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情感体验。本文从“桃”意象表达、象征、比附季节,爱情婚姻,个体生命,道德人格,生命意蕴,人生感怀,安宁长寿,理想世界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梳理,力图勾勒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情思相通、物感交融的“桃花园”。
[关键词] 桃;文学意象;审美意蕴
1.含蓄敏感的中国古人善于用感性思维捕捉客观物象,在文学创作时常以景写情、以象易物,在对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寓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慨叹,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意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对桃有着深厚的感情,桃树原产地即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栽培、使用、食用历史。在人们的认识中,桃木可驱邪避祸,桃花极具观赏性,桃果被称为“五果”之首,桃核可制成手串,其根、叶、花、仁皆可入药,可谓浑身是宝。
2.在这个寻常景物中,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创造出了“桃”意象丰富的意蕴。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桃”意象的指代性表现出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特点,但有时其象征意义也会大相径庭。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我们可大概窥探出古代文人复杂的创作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观念的更迭变换。
一、诉说季节物语,映射爱情婚姻
1.“桃”意象是春天的象征。早春时节,桃花荑萼满枝,微红初泛,用一抹明丽的红色打破了春的宁静。宋代黄升《重叠金除日立春》云:“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桃花于阳春三月盛开,姿色娇媚,一树繁英,秾丽夺眼。诗词中常以桃花歌颂春天,如宋代陈亮《采桑子》:“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东风”本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桃花与东风并举,歌咏生命蓬勃、郁郁而发的春天,共同昭示世人春的脚步悄然临近。
2.桃和爱情的关联,首先因为桃花盛开在爱情发生的时节,是婚爱时令的典型景物。《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3]春天被认为是情爱、婚嫁的法定时节,侍春而发的桃花成为美好的背景和点缀。《诗经桃夭》中描述美丽女子的爱情和嫁娶,开篇即以桃花起兴。其次,桃花常用来隐喻爱情的主人公,即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文已有论述。今日人们所说“桃花运”“桃花劫”等,都和女子、爱情相关。爱情出现裂痕或有所损失时,如同美好的桃花最终飘落成泥,令人怜惜叹惋。陆游与唐婉无奈分手后,见桃花而感伤,写下了著名词作《钗头凤》:“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3.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昔日桃花如同美人面庞,今日却是桃花飘落、池阁寂寥,美好的爱情成为追忆,怎能不让人感伤!围绕“桃”意象,文人创作了一系列爱情故事。如“人面桃花”一诗,被晚唐孟棨进一步加以联想,在《本事诗》中创造、铺陈出一段爱情故事:崔护清明日寻春独行,遇一貌美女子,二人互生情愫,后崔护睠盼而归。第二年清明日,崔护故地重游,桃花依旧而美人不再,遂作诗《题都城南庄》。后数日,崔护复往寻之,惊闻美人因其诗作感伤绝食而逝,入室哭之,美人竟死而复生,二人携手而归。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成为后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明代孟称舜的杂剧《桃花人面》。
二、隐喻个体生命,比附道德人格
(一)“桃”意象隐喻个体生命“桃”意象与美貌女子物感相通。
1.1“桃”作为审美意象的开端,源自那首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诗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诗作以茂盛、绚丽的桃花起兴,引出新婚女子艳丽如桃之意。桃花颜色艳丽、花形端美、淡香袭人,其生物特性和年轻美貌女子有相通之处,这是一个自然朴素、顺势而出的联想。《桃夭》诗一出,以桃花喻美人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传统。在文学作品中,桃李佳人并举的例子不胜枚举。魏晋以后,文人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描摹女子的妆容与美丽,诗词中出现了“红粉妆”“桃花面”“桃脸”“桃腮”“桃颊”等相关表述,女子芳名中也常见“桃”字。桃花红艳,灿若少女面庞。把这种关联推向极致的当数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情景、构词方面,把“人面”和“桃花”并举,使人的头脑中瞬间浮现出脸色红艳的美人和绚丽烂漫的桃花交相辉映的美好景象。
1.2从此,“人面桃花”日益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活跃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桃”意象与青楼女子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倾向于含蓄、内敛,以“中和”“自然”为美。桃花繁复、浓艳的生物特性使它被赋予了泛滥无节、艳俗不堪的品性。在一些文人墨客笔下,桃花成为卑贱轻薄、风流放荡之风尘女子的象征。如宋代程棨于《三柳轩杂识》中,把桃花比作倚门而立、举止轻浮的娼妓。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