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哲学双重内涵.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中庸哲学双重内涵

孔子中庸哲学双重内涵   摘要:“中庸”作为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由孔子提出。孔子不惟提出了这一个概念,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在孔子看来,“中庸”首先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与古圣先王的道德和人格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是一脉相传的治国经验,是指导人们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中庸”既具有道德哲学的内涵,又具有生活哲学的内涵。   Abstract:Mean as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China,and put forward by Confucius. Not only puts forward that Confucius is a concept,but also through the precept of its connotation way has conducted the preliminary definition. In Confucius looks,mean first is a supreme moral standards, and learned to king of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is also closely YiMaiXiangChuan by experience, is guiding people walk by the norms of behavior. Mean is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关键词:中庸 道德哲学 生活哲学   Key Words:Mea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简介:甘纪华(1984―),女,河南信阳人,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儒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首创“中庸”概念,后经子思、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完善,至战国已蔚为大观,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孔子不惟提出中庸这一概念,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做了阐释。因此,中庸也通常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题。笔者以为,对于孔子的中庸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是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其二是从生活哲学的层面。   一、中庸的道德哲学内涵   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被纳入道德哲学的范畴。与此相对应,中庸在孔子这里首先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范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已经在人民中消失很久了,因而要做到中庸实际上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的前身――执中原则是古圣先王一脉相传的治国安民之道:“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舜命禹之辞见载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四句十六字宋儒称之为“十六字心传”,认为是古圣先王的传国之道。尧以“允执其中”传舜,舜以“允执厥中”告禹,可见尧、舜、禹三代同治的奥秘正在于“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中国的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尧、舜、禹三王以中庸致治,为后世的道德楷模,高山仰止。中庸也正因为是古圣先王一脉相传的治国法宝而成为德之最高境界,为孔子所推崇备至。   中庸之所以能成为“至德”,成为最高的道德范式,主要在于其能“致中和”。在儒家哲学中,“和”往往被认为是理想社会的标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大到宇宙、自然界,小到人类社会甚至个体生命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求和之道的关键正在于执中,尧、舜、禹三代同治,正是与“允执其中”的治国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中庸作为追求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和谐的最佳方法而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意义。《易》云:“苋陆??,中行,无咎”,意为坚持执中而行的中庸之道,即可达到“无咎”的状态,亦即和的状态。事物多样性的矛盾的和谐统一才能化成万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观点即导源于此。同书《周语》下又云:“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夫有平和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