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探讨.pptVIP

MEG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探讨.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ET定位符合率偏低(52.63%) 原因 1、时间分辨率低 2、空间解析度欠佳 因此,对癫痫致痫灶定位,不能单纯依靠PET结果作为依据。 SPECT对外伤性癫痫定位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组SPECT定位符合率为47.92%,其准确度不高,但9例外伤性癫痫中,7例定位结果与ECoG基本一致,符合率达77.78%。 文献报道亦与本组结果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中不能仅以此结果作为唯一依据判断致痫灶位置。 MEG技术探测来自神经细胞内树突电流产生的电磁信号,不受颅骨等传导介质影响,采集的信号不失真、无衰减,与MRI数据叠加、融合生成磁源性影像(MSI),能对电流源的方向、位置、强度行三维空间定位,解析度达毫米级,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 应用MEG对致痫灶和大脑功能区定位,能准确反映二者间的位置和关系,有助于提高癫痫的手术疗效。本组73例癫痫病例,脑磁图定位致痫灶66例,与ECoG符合率90.41%,明显高于V-EEG、PET、SPECT。 但本组定位结果同时提示MEG对颞叶内侧等较深部位的癫痫患者的定位敏感性欠佳,仅为57.14%。就其原因可能与病变性质和解剖位置有关,颞叶内侧癫痫常以海马硬化为主,痫波电位低,产生的磁信号较弱,故检出率低于其他部位。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致痫灶部位较表浅的癫痫患者,MEG定位有其绝对优势,是癫痫病人术前评估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之一,但对于致痫灶位于较深部的癫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于V-EEG等定位手段,MEG技术还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致痫灶与语言、运动、感觉、听觉、视觉等重要功能区的相互空间关系 传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MRI、fMRI、PET等判断,时间分辨率低下,定位较 困难。 MEG:最大优势除致痫灶精确定位外,还能实时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以确定重要皮质功能区,并能了解二者间的解剖关系。 因此MEG可提高术中病灶、致痫灶切除,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本组对病灶或/和致痫灶位于或邻近脑功能区附近的28例癫痫患者同时行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视觉功能区的MEG定位,术后6个月左右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失。 总之,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MEG、V-EEG、MRI、PET、SPECT等对致痫灶定位各有特色,其中尤以MEG、V-EEG、MRI信息最为重要,是目前技术水平下致痫灶定位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将它们联合应用,互补不足,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分析,将极大提高致痫灶的定位精确度,在此基础上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选择正确的术式,必能进一步提高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疗效。 病例1:女,4岁,反复突发跌倒,右上肢抽搐,无昏迷,3秒钟左右恢复正常 术前 术后 术 前 脑 磁 图 定 位 丁勇 术前 术后 术 前 脑 磁 图 定 位 病例2:男,17岁,间断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5年 视频EEG 术前发作间期 术后 术前发作期 蝶骨EEG 术前 术后 术 前 脑 磁 图 定 位 病例3: 女,37岁,发作性意识丧失20年,伴肢体抽搐17年。 术前 术后 术 前 脑 磁 图 定 位 病例4: 女,20岁,发作性意识障碍16年。 谢 谢 * Detection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a human brain has a long history.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was discovered in 1929 by Berger and was measured using vacuum tube amplifier. Its magnetic counterpart – magnetoencephalogram (MEG) – was first recorded by nearly 40 years later in 1968 by Cohen using room temperature coils.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ensitivity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Nobel-prize-winning discovery of the Josephson effect in 1962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superconducting detectors of magnetic field, called SQUIDs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 SQUIDs were first used for detection of MEG in 1972, again by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