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诊疗常规.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诊疗常规

脑出血 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由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故中医称之为“中风”,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治疗,预防感染等; (二)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三)血压调控; (五)神经保护剂; 三.中医治疗 (一)中脏腑 1.辨证论治 (1)闭证 ①痰热内闭 症状: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 用法:研汁鼻饲,每日1-2丸。 中成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②痰蒙清窍 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 麻木,痰涎壅盛,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或苏合香丸。 组成:半夏10,茯苓10,枳实10,胆南星6,石菖蒲10,远志10,丹参15。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鼻饲。 中成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等。 (2)脱证 症状:神昏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 组成:人参15,附子10,干姜10。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鼻饲。 中成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2.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2)体位:头部抬高15~30度,切忌无枕仰卧。 (3)口腔及呼吸道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能咳嗽者鼓励病人咳嗽,定时叩背排痰,必要时吸痰,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 (4)饮食: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喂食时应取45度半卧位;1小时后方可放平。忌肥甘甜腻、辛辣刺激之品。 (5)做好服药的护理,中西药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经胃管注入,保证药物的使用。 (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予润肠通便剂或中药保留灌肠。 (7)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皱褶,中单下放置橡皮布,防止尿便污染,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保持会阴清洁卫生,定时为病人擦浴更衣等,预防感染的发生。 (8)做好安全防护:可加护床栏,躁动不安者适当约束,以防坠床发生意外。 3.康复训练 中风病中脏腑发病突然,传变迅速,发病初期,以中西医各种综合手段进行抢救为主。在不影响临床抢救前提下,康复措施应尽早介入。此时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为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同时进行患肢关节被动活动,活动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至全范围,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多做一些抗痉挛模式的活动,如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伸髋、屈膝、踝背伸等。动作要轻柔徐缓,切忌暴力。康复目的是防止疾病的传变,并有促醒、促进大脑功能功能重组的作用,为下一步康复治疗作准备。 (二)中经络 1.软瘫期 (1)针灸 体针 健侧:内关、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患侧: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风市、阳陵泉、阴陵泉、悬钟。 加减: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风池、丰隆;痰热腑实 加风池、内庭;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廉泉、通里、百会;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保持上肢伸直,下肢屈髋屈膝,用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25×40mm毫针直刺各穴,健侧穴位得气后均用平补平泻法,其中内关、足三里强刺激以针感向远端传导且病人能耐受为度。患侧穴位得气后均用补法,强刺激使肢体有抽动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1分钟。 头针 健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患侧:顶颞前斜线。 定位: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 顶旁1线:在头顶部,从通天穴起延经向后刺1.5寸。 顶旁2线:在头顶部,从正营穴起延经向后刺1.5寸。 操作:患者仰卧位,用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25×25mm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得气。留针1~4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捻转2-3次,保持针感,并配合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