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程念祺.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程念祺.doc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史林》2005年第6期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程念祺 【摘要】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中,牛耕的使用,有一个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 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耕牛出租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农同居家庭对牛耕成本的分 摊.唐宋时期,一牛一犁的普及和小农核心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牛耕的发展,五六口人,五十亩地和一头牛, 成为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明清时期,小农核心家庭的土地配置和人口逐渐减少,牛耕逐渐退出,农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小,并 且越来越重视精耕细作. 【关键词】牛耕成本?家庭规模?精耕细作?农业经营规模 【中图分类号】K2lF129【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7—1873(2005)06一o001—15 【作者简介】程念祺,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235 在(《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①一文中,笔者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的低投入——产 出问题.本文则以工具和动力的低成本趋向为题,分析这种低投入——产出在中国经济史中的不利影响, 分析的中心是牛耕与小农家庭规模的关系问题. 一 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耕 按管子》所言,战国时期的小农,其必备的种地工具,不过一耜,一铫,一镰,一锝,一椎, 一 锤②.可见,农业劳动依人力而为,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农史专家指出:六国一个劳动力的耕作 能力还停滞于28.57亩即11.9大亩(折合今8.211市亩),与淮南子))所说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差不多, 说明六国主要还是人力耕,犁耕不是主流,所以耕作效率低.秦则能耕54小亩,折合22.56大亩,即今 15.525市亩,如不用畜力耕,决不可能.根据我们推测,秦在农耕中还利用了铁犁.⑦ 秦国是否已普遍使用牛耕,兹不论.但是,在西汉中期以前,畜耕并不具有普遍性,则是可以肯定 的.从战国到西汉,中国农业发展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就是它的精耕细作.这种精耕细作农业的最大特 点,就是人力的大量投入.所以,当畜力的运用还仅限于耕种,而不能用之于整地,中耕的情况下,无 论是马耕还是牛耕,对于实行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而言,意义都不大.换言之,仅仅扩大耕地和播种面 积,而没有足够的人力进行整地,中耕,并不能给小农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李根蟠先生指出:精耕 细作要求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力,而劳动者劳动强度的增加是有限度的,耕种太多的土地会超 出劳动者的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自然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主攻方向.④这是非常正确 的.西汉时期的小农经济,其家庭规模已非常之小,往往是三四口..家庭规模如此之小,在当时的情 况下,必然使农业向着以人力投入为主的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而排斥畜力和大型农具的使用. 然而,学者们总是引用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倡导牛耕的史料,作为西汉已实行普遍牛耕的证据. ①《史林》2004年第3期. ②《管子?海王》. 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研究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9页. ④《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改造散论》,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2月19日发布. ⑤李根蟠:《战国秦汉,I,I殳家庭的规模及其变化机制》,载张国川,李中清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版. ? 1? ((汉书?食货志记录赵过倡导牛耕的史料如下: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 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 这段史料有两点必须注意:一,赵过推行牛耕,其耕播工具使用起来都很便巧;二,因为缺牛, 推行的时候,牛耕或改为人耕.耕播工具的便巧,被用来说明它们更适合于牛耕;而在一些农史学家看 来,赵过推行牛耕之前,西汉还曾经盛行过马耕;马耕的犁具是不适合用于牛耕的. 关于马耕,((盐铁论卷6((散不足上说:行则服轭,止则就犁.同书卷3((未通上则说:农 夫以马耕载.但是,((散不足上还说: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汉代中家 的财产标准约为十金,相当于十万钱.这样的财力,非一般小农之家可以望尘.养马一匹,要耗去中 家六口之食,也是小农五口之家.无论如何消受不起的.可见,当时养得起马的,至少是个中家. 那时是养得起马的人家不种地,而种地的人家养不起马.战国以来,论者言及小农之家,如李悝,孟子, 晁错等,都未提及马耕.这决不会是一种疏忽.同样,西汉的小农,也用不起牛.农史专家根据当时一 头牛的价钱相当于100斛(石)粟这样一个事实,推论当时小农根本不具备拥有二牛的实力,一 般贫民

文档评论(0)

changjiali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