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ppt

第14课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课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穿在身上的历史;清代男女服饰;汉族妇女穿着;民国初旗袍;三十年代上海女性;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西装革履;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时代缩影:从溥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民国花样杂陈的男女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问题9: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文革”中批斗王光美;70年代末的时尚——碎花衣裳;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1、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军装。 2、服饰特征:服饰与政治挂钩,单调、呆板。 3、变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受意识形态支配;中苏关系友好。 (2)扭曲的审美观念、严重的个人崇拜、国家经济困难。; 上世纪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 当时一些地方对喇叭裤的谴责还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穿喇叭裤成了“盲目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剪裤运动”。 ; 据说健美裤(踩蹬裤)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一度泛滥于全国各个层面的女性身上,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街道大妈,几乎人人都有一条这样的裤子。可后来再也没人问津这种裤子。 ;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现代服装;流行时装;奥运颁奖礼服;穿在身上的历史;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寻觅其中,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中西餐;鲁菜;川菜;;1967年江西省布票、临时布票 ;粮食产量提高,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取消票证 倡导“菜篮子工程”,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 ; 思考: 1、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三、居室建筑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其命名开始改用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现代家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表等,也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从“住”来说: 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舒适的楼房为主; 住房状况改善 平房—楼房—别墅 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 “安居工程”(1995)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习俗风尚;传统社交礼仪;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旧式婚礼;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清社会风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表现在;;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丧葬礼俗的变化 ;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辫子与留美幼童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