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PPT.pptVIP

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PPT

恒久意识: 农业社会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运行缓慢迟滞,滋生了社会发展悠久、静定的永恒意识。 特点:习故蹈常,好常恶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民间心态: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远,都是求“久”意识的表现。 5、尚古、崇祖 变易、循环和恒久在中国文化中很自然地结合、统一起来,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以复古求变今的思路,是农业经济所养育的中国文化在变易观上的独特表现。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家-族-国-天下”的血缘宗族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宗族”: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以“自己”为核心,上至自己的“高祖”,下至自己的“玄孙”,形成九代。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承担责任和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起来、统一起来。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 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使“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平等意识,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的严重缺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 01.孝感动天 02.亲尝汤药 03.啮指痛心 04.百里负米 05.芦衣顺母 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 08.卖身葬父 09.刻木事亲 10.行佣供母 13.扇枕温衾 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 16.闻雷泣墓 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鲤 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笋 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一、类型 中国文化的核心--善 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实用--经验理性    二、产生的基础 1、自然与历史文化条件: 地理环境: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物质生产方式:农耕自然经济 社会组织结构: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2、社会根源:家族宗法血缘关系 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孝亲”情感:“百善孝为先”,“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忠君、敬长、尊上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纲常伦理观念如同一具庞大严密的“思想滤清器”,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3、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西方:“智性文化” 中国:“德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古人称之为“气”)可以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产生“天命有德”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求“善”——道德之学。 政治学: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 文学:教化功能,“载道”工具。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教育:“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 哲学:道德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西方:重心--大自然和人类思维奥秘的探索。 主体与客体二分、心灵与物质对立,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三分为思辨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 智性文化-知识型-求真-结构分析-天人两分      重智慧 个人价值实现 德性文化-伦理型-求善-整体感悟-天人合一      重道德 集体利益实现 西方:哲人风度 中国:贤人风度 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梁启超 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于 连       林黛玉       贾宝玉    三、意义 积极效用: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消极作用: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同化力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