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絮云》与《菊花》“逃离”主题之相似性.docVIP

论《絮云》与《菊花》“逃离”主题之相似性.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絮云》与《菊花》“逃离”主题之相似性   [摘要]《絮云》和《菊花》分别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两部作品都涉及了“逃离”主题,本文旨在分析该主题在两部作品中的相似性。   [关键词]《絮云》;《菊花》;逃离;相似性      一、乔伊斯与《絮云》      詹姆斯?乔伊斯(1882年-1941年)是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较早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年)是他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十五个短篇故事都置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都柏林,生动描绘了20世纪初市井百姓的生活经历, 每个故事反映了都柏林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乔伊斯曾经说过,“我的目的是为我国谱写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   《絮云》(A Little Cloud 1906年) 出自《都柏林人》。主人公小钱得勒(由于身材稍微矮小而被称作“小钱德勒”)是都柏林的一位小职员,而立之年仍不得志。他三十二岁,已婚,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具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夫妻关系淡漠,没有共同爱好。妻子在家中掌握大权,咄咄逼人,而他则娇弱阴柔,处处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他早年的朋友盖勒生性顽劣,不务正业,与小钱德勒相比,家庭与教养也相去甚远。盖勒八年前出走英国,八年后却在伦敦占有一席之地,成了有名的记者。盖勒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小钱德勒,他也渴望追随盖勒,到伦敦去发展,成为一名诗人。但是他的理想很快就破灭了,他意识到在都柏林,是没有自由和理想可言的,僵死瘫痪的社会决定了他将永远是生活的“囚犯”。      二、斯坦贝克与《菊花》      约翰?斯坦贝克 (1902年-1968年) 是美国著名作家,现代主义文学大师,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愤怒的葡萄》(1939年)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展现了他们生活的时世。斯坦贝克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斯镇,他写的最动人的小说是有关他童年时期所生活地区的,他了解并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因此他的作品无不充满泥土气息和人情味。短篇故事集《长谷》(The Long Valley 1938年)收录了描绘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谷地淳朴居民生活的十三个短篇故事,斯坦贝克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菊花》是其中的一篇。   《菊花》(The Chrysanthemums 1937年)是斯坦贝克最佳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这一时期美国最受欢迎的一个短篇杰作。他刚刚完成《菊花》后曾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它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将在不知不觉中打动读者”。而事实正如斯坦贝克预料的那样,拜读过《菊花》的读者及评论者无不感到了“内心被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所深深震撼了”。    《菊花》的发生地是斯坦贝克的故乡――萨利纳斯谷地。三十五岁的女主人公伊莉莎与丈夫亨利平静地生活在一个农场上。他们没有子女,农场恬静而封闭,家境富足却乏味。亨利忙于打理果园和家畜,而伊莉莎则倾注全部的精力料理家务和侍弄菊花。作为一家之主,亨利是个很务实的人,他不懂得如何欣赏和赞美妻子,夫妻之间缺乏激情和交流。这一天,当伊莉莎打理心爱的菊花时,一个邋遢困窘、自由不羁的修补匠出现了,在她平静的生活中泛起了不小的涟漪。修补匠善于察言观色、为了生计不惜花言巧语。伊莉莎轻信了他的话,托他将一盆心爱的菊花苗转赠给一位未曾谋面但同样喜爱菊花的“太太”。然而,伊莉莎并不知道修补匠只是编了一个谎言,这位所谓的“太太”是杜撰的。修补匠的目的很简单――赢得她的好感,找到活儿干,多挣几个钱。而后当伊莉莎与丈夫外出时发现了被丢弃在路边的菊花苗时,她像苍老的女人一样哀哀哭泣。小说通过揭示伊莉莎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乡下妇女的生活状态。      三、“逃离”主题的相似之处      1. 性别倒错――被扭曲的形象。   小钱德勒娇弱阴柔,带有女子气。“他长得单薄,一双手白晰而小巧,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他总是精心梳理柔软而光泽的浅色头发与八字胡须,并在手绢上小心地洒一点儿香水。他那弯弯的指甲轮廓剪得十分纤美。他莞尔一笑的时候,微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宛如孩子的稚牙。”他敏感谨慎,瞻前顾后。在家中没有地位和发言权。   伊莉莎看上去“脸上的肌肉瘦削而结实”。她干活的时候像男人一样,穿着厚重的工作装,身材显得臃肿粗壮。“头戴一顶男人戴的黑帽,帽沿低低地挡着眼睛,脚穿一双笨重的厚底鞋”。修剪菊花时,“使用剪刀的动作也似乎过于急切、过于用力。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太纤弱、太不堪一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