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试卷及答案.doc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试卷及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期语文半期检测试题 班级:15级 班 姓名: 座位号: 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分数 本试卷共四大题,含29个小题,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十三四岁,正值花季。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那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展示吧!不必有任何顾虑,相信自己,答案就在你的笔下,记住: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ìn) 憩息(qì) 引吭(háng) 络绎不绝(yì) B、恫吓(hè) 怒不可遏(è) 怡然自得(yí) 二千石(shí) C、以遗权贵(yí) 鲜有人知(xiǎn) 案牍(dú) 蛰伏(zhé) D、贻误战机(yí) 铃听(líng) 高瞻远瞩(zhú) 无计于事(jì) 2、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招摇过市 手屈一指 小巧玲珑 因地制宜 B、我行我素 家喻户晓 乐不可支 津津有味 C、别具匠心 水泄不通 爱不湿手 如醉如痴 D、豁然开朗 言归于好 相提并论 刻勤克俭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C.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īn d.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B 、a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 bīn d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C 、a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b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bīn d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D 、a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b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pín d 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入旧年。 乡书何处归雁洛阳边。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B.诗以对偶句发端,工整明丽,不同一般。“客路”指旅途“青山”点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 D.全诗的特色在于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了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月光:2009—06一l0 10:30 山寨精神是服务大众的民族精神,是藐视垄断的挑战精神。①我们现在太需要?山寨?了,山寨手机为中国百姓节俭了多少积蓄! 土豆:2009—06—10 10:41 好,什么时候再来个山寨房子,好让房价回到它的应有价值。 爱国者:2009—06—10 11:02 什么山寨精神?②仿造假冒伪劣产品,?山寨?其实是一种摹仿和恶搞。其产品只为迎合庸俗的草根需求,误导大众,让真正的主流文化失去生命力。 山寨粉丝:2009—06—10 11:23 存在即合理。③“山寨”能否大行于天下,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山寨文化也应宽容一点,许多看似低俗的大众文化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创造力。 (1)根据以上帖子的内容,简要概括“山寨”产品的特点。(2分) (2)请先用一句话概括论坛中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然后围绕这一焦点参与讨论,用生动的语言发表你的见解。不超过30个字。(2分) 阅读理解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17分 河中石兽(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