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标准件折射出的中国航空发展历程.docVIP

航空标准件折射出的中国航空发展历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航空标准件折射出的中国航空发展历程

航空标准件折射出的中国航空发展历程   说到标准件以及标准,笔者曾经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人有过这样的感受,地面设备、试验设备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不同用途和门类的标准件,有GB-68(1968年前形成,1968年颁布的国标,以下以类似)、GB-78、GB-87,这些都是以年代标准区别的,并行的还有HB(航标),后来还有很多新的标准和其他行业的标准件使用,再后来研制ARJ工装的时候,标准更显杂乱,有欧洲标准、美标甚至俄制。   个人的理解,标准件以及标准的制定,与一个国家材料工业、工艺水平、科技进步程度、战略决策等关系生产力的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举个简单例子,假如电线杆子之间的距离是50米的话,那么这个标准的制定就与电线材料的电导率、强度等主要因素有关,而这些主要因素又与我国当时的输电线方式、材料发展水平、制造工艺水平有关,而这些很基础的标准数据又需要大量的实践得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标准的制定,事关国家的国力与战略决策。   再看看我们的标准件,GB68已很少采用,其实早该废止了,从这个标准涉及的航空地面设备标准件外形来看,粗大、笨重,但结实耐用,因为1968年的前的生产工艺正是以手工制造和简单的机械加工相结合的时期,是58~60年前后,前苏联的标准移植过来的,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期,那些标准件的外形尺寸、材料、制造工艺几乎是照搬苏联模式,但是具体的外形尺寸是如何得出的,苏联人知道,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一知半解。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野心暴露,中共为了民族独立坚决反对,于是苏联于1960年中期作出决定,撤走了专家,阎良的飞机制造厂剩下了建设一半的厂房和未打开包装的机床,甚至未拆包的飞机图纸。从此,中国的航空先驱者们走向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艰难道路。至此,不止是标准件我们的航空工作者“一知半解”,飞行器的、气动、总体、结构设计等理论也停留在测绘、仿制水平,对于一个结构件的外形,我们的科技人员也只能查一些有限的手册,参照参照苏联飞机零件的外形,可以说,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之后的中国,美帝、苏修的政治军事重压,中印藏南边境战火缭绕,战争和准战争的氛围一直笼罩在这个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上空,用毛泽东的“已是悬崖百丈冰”、“高天滚滚寒流急”等诗词来形容已不为过。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工业发展的急需,中国人决心吃透和消化苏联人的理论与标准。此时,正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关键阶段,航空产业彻底发挥了社会主义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GB-78在中国人的顽强实践中诞生了,这十年,是中国航空先驱者们摆脱苏联自主进行工业革命关键的十年。GB-78和同期的航空标准做了巨大调整,仅从标准件外形看,已经非常符合中国人自己,至少比前苏联的秀气了许多,从材料、工艺制造到成体系的应用,都非常符合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西飞(原172厂)在60年代,主要以轰六研制为主,此时,在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工人之间比技术,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至今,39厂的工装库房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用于地面设备标准件批量生产的冷冲压自制模具和工装,仅此就可以看出,中国在制造领域已经摆脱了前苏联机械加工与手工制造结合的历史,初步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标准化生产,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正在从封锁的困境中走向全面的技术突围和独立。   GB-78的制定过程,伴随着同期航空标准的形成,在航空标准化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再放眼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大的环境,70年代是我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时期,其间先后涌现了运十、歼十二、直六、轰七(歼轰7)、直七(运输能力:一个排)等项目,后期达到了我国作战飞机研制的高潮。   再看西飞,1968年底轰六上天;1969年运八开始研制;1970年运七上天;1970年8月运十立项(708工程),西飞马凤山老前辈带队赴上海,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第一架大飞机 ——运十在上海成功首飞;1974年底,运八飞机在西飞首飞成功;70年代后期,设计师、工艺师图群如老前辈牵头为轰六进行远程化改装,机翼下吊装两台斯贝发动机验证成功。   再放眼整个行业,令人遗憾的是,1978年年底,大型直升机直七研制初步成功,但因改革开放路线于1979年6月28日终止;历时十年研制的大型客机运十在上海首飞成功,也因依靠洋人的错误路线事实下马。70年代后期的轰六远程型也因国家战略调整而停了下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时期戛然而止,仅歼轰七等少数机种因设计、生产单位的坚持得以侥幸生存下来。   79年代末,80年代初,被称作“科学的春天”的时期到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标GB-87出现了,与GB78相比,GB-87像一个政绩工程一样,毫无新意。   80年代末,9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