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教学讲义
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教学讲义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故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有志于为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的中国人都应当努力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传统,变革传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先贤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这就是开设《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的目的。因此,要求各位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了解和思考一些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启发思路,逐步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同一种文化现象的习惯,逐步掌握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内容的方式方法。并能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更好地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服务。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主要参考书: 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力、谭其骧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 金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黄公伟《中国文化概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裘仁、林骧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 彭庆生、韩经太等编辑《中华文化论丛》1998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每年一辑。 虞云国等编著《中国文化史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而教学课时有限。因此,要求学员重点了解讲义介绍的文化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掌握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内容的方式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可以课堂讲授。在适当或必要的时候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如条件允许,也可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或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以扩大视野。 五、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目前仍以书面考试为主,在适当的时候,也可试用其它考核方式。 本次学习后,请各位学员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一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寄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评阅后给定成绩。 谈谈中国古代民间命名习惯对今人命名观念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意蕴。 谈谈你的家乡或工作所在地有关“过年”的习俗(至少五种)并说出其文化意义。 六、《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介绍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由于受课时限制,本次授课只能撷取其中的“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和帝王称谓”和“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两个专题加以分析、介绍。让各位学员了解和思考一些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拓宽大家的视野,启发大家的思路,使大家逐步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同一种文化现象的习惯,并能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七、讲授教师介绍 叶志衡,男,1962年生。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副教授。现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杭州市文一路222号,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邮编:310012 八、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 传统节日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很多,而且因时间、地区、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各不相同。这里主要介绍流传到今天而且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影响的一些汉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我们把它分为三大类: 农事节令型的节日, 岁时节令:如24节气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最早形成的是所谓四立、二分、二至) 月时节令:朔(农历初一) “上日”“元日”“元旦” 望(农历十五前后) 晦(农历月末) 三元(上、中、下):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日时节令:上辛(正月上旬的辛日) 上巳(三月上旬的巳日) 上弦,初七前后,下弦,廿二前后。 (2)祭祀祈福型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花市,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秋社,腊八,小年夜祭灶,除夕(过年)。 这是先民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简化形式,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帝、神灵、祖宗、英雄等。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这类节日活动形式最为庄严肃穆。 (3)社交游乐型: 这是晚起的一种节日,其形式很象今天的交易会。汉民族古代有固定的日子进行斗牛、社戏、歌会等,具体时间因朝代不同而不同。这些活动有时又往往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