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制针兴衰初探_兼及社会背景考察
中国传统制针兴衰初探 ———兼及社会背景考察 王斌(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摘 要 中国传统制针历史悠久。明末清初,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针业在一些冶铁中心地区呈现出繁荣景象。两次鸦片战争后,大量机制洋针进 口,传统制针受到严重冲击而逐步衰落。20 世纪初,中国人开始尝试建立机械 制针工业。在描述中国传统制针的发展、繁荣到衰落、转型历史过程的同时,与 西方制针技术的发展进行对比,并对中国传统制针兴衰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关键词 传统制针 机械制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N092∶ TS91-092A文章编号1673-1441( 2011) 01-0038-11针( 本文所述的针特指“缝衣针”) 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从原始人使用的骨针到现代人使用的钢针,针已经伴随人类社会存在了两万多年。有着悠久历史的 中国传统制针,到了近代由于受到大量廉价的机制洋针冲击而逐步衰落,并最终被机械制针所取代。有关中国传统制针的研究,散见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冶金史等著作[1,2],而且多 侧重对工艺的描述,尚缺乏对传统制针发展过程的较为系统的梳理。而且国内以往对针这一类小发明、小器物也缺乏充分研究。相比之下,国外已有不少关于日常生活器物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题研究[3—6]。本文首次尝试对中国传统制针的发展进行梳理,并试图揭示 针这一小器物背后隐藏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中国古代制针的考古遗存及古籍相关记载针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了,然而它又是最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制针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技艺之一。东西方文明发展都离不开针。两万多年前,原始 人已经用石头、鱼骨、象牙等制针。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晚期遗址曾出土一枚骨针, 距今约 18000 年。针长 8. 2 厘米,针身圆滑,针尖锐利,针孔刮挖而成。辽宁海城县小弧收稿日期:2010-04-16;修回日期:2010-12-24作者简介: 王斌,女,1979 年生,山东威海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 要 从 事 中 国近现代技术史研究,wangbin0631@ yahoo. com. cn。王斌: 中国传统制针兴衰初探———兼及社会背景考察1 期39山旧石器晚期遗址也曾出土 3 枚精制骨针[7]。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百多枚磨制骨针,其中包括管形针[8]。有了针,可以缝制兽皮制成简单的衣服“御风寒,别男女”,人类文明迈出重要的一步。进入铁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钢铁制针。1956 年山西省侯马东周时代烧陶窑址出土过 铁针[9]。1975 年湖北江陵凤凰山 167 号汉墓出土了一枚西汉文景时期的缝 衣 针 及 针 衣[10]。针长 5. 9 厘米,最大径约 0. 05 厘米。针体粗细均匀,针尖稍残,针孔细小,内系黄 丝线( 图 1) 。1987 年,湖北荆门包山 2 号楚墓出土了一枚钢针( 图 2) ,针鼻扁平,针体截 面呈圆形,锋残,直径 0. 08 厘米,针孔径 0. 06 厘米,残长 8. 18 厘米,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 早的钢针[11]。北宋年间,济南的刘家功夫针铺用铜版雕刻为自家制的针做广告,上面刻 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等字( [1],229 页) 。在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基本社会生产形式的中国古代社会,针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是妇女从事手工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社会对针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管子·轻重乙》里讲齐桓公与管仲讨论治国之道时,就说到“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 后成为女”[12]。这里的“箴”即指“针”,说明“针”在当时已成为女工的必备品。中国古代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做过楚国兰陵令的荀子在一篇赋中,还借“针”来表达他对“礼”的理想: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 章。以 能 合 从, 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13]虽然中国制针的历史很悠久,但由于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行业极不受人重视,手工业 者也非常没有地位,因而在文献中很难找到有关制针工艺的记载。最早记载制针工艺的是明朝中叶宋应星( 1587—1661 年) 所著的《天工开物》: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 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14]40中 国 科 技 史 杂 志32 卷图 3 明崇祯十年刊本《天工开物》里的抽线琢针图这一段所记载的制针过程综合运用了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